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1]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戏剧音乐
- 客家山歌
- 客语流行音乐
- 采茶戏(三脚采茶戏)
- 平安戏(收冬戏)
- 木偶戏
- 客家八音
- 广东汉剧(广东客剧)
- 山歌剧
- 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其中以云林县最为著名)
- 踩马灯
- 渡台悲歌
工艺项目
- 客家土纸
民俗项目
- 广州客家猫舞
- 客家傩舞
客家建筑[编辑]
- 客家土楼:又称为围楼。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
- 围屋(围龙屋):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
- 赤柱八间屋
饮食文化
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在客家地区,劳动出汗多,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梅干菜、大叶品种的芥菜)、作为食材入菜。
客家饮食文化也传承了部份中原文化,例如粄条、米筛目、艾粄是客家人利用制作面食的方法来制作米食,而客家擂茶是唐朝中原人饮茶的模式,而擂茶也影响了日本的抹茶。
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武术
客家人在体型上吃亏,与人对打,务求一击中的,因此客家武术出手必中要害,在攻击时上以咽喉、中以心窝、下以阴部为重心,主要是让敌人暂时痛到无力反击,并争取脱逃的空间和时间,或加以反击。
- 客家龙形拳
- 客家流民拳
- 布鸡拳
- 金鹰拳
节日
天穿日(客家日)
台湾客家委员会在广征客家人士意见后,宣布将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订为中华民国“全国客家日”[2]。
义民节
义民爷为台湾民间信仰,祭祀在械斗、民变、战争中,因保卫家乡而牺牲的义民军。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为“义民节”。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廿五客家人视为年界日,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年米”,客家人认为过了“年界日”就等于新的一年的开始。
三重日、月忌日
江西省宁都县的客家人则认为正月初三俗称“三重日”,正月初五俗称“月忌日”,亦说是“米谷神生日”,所以这两天都忌做“始发饭”,也不宜出门。
民间信仰
- 伯公
- 义民爷
- 三山国王
- 三界爷:即三官大帝
- 龙神
- 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北、宜兰、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
- 惭愧祖师
- 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信仰
- 观世音菩萨等佛教神明:闽西永定客家人的信仰
- 保生大帝
客家花
桐花大都生长在丘陵地区,不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客家人都以油桐树为经济作物,所以油桐树与客家人的渊源深厚,而油桐花生命力强,也被用来描述性格节俭、坚毅的客家人。近年来,台湾地区举办许多客家桐花季,作为拫兴客家地区观光方法之一。
推广场所
- 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
- 横山客家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