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4年05月

过往物事(五)

黄成星跟着父亲搬来黄岜村的时候正好年满八周岁,他出生那一天正好是他爷爷中举人的日子,对于这个大家族来说,可谓是大双喜临门,他三朝那日,家里大宴宾客,方圆数十里的有点头脸的人都纷纷前来道喜道贺,连当地县令都差人送来贺礼。他爷爷认定他是上天赐给的文曲星,所以给他起名为成星。黄成星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叫黄成日,二哥叫黄成月,名字也都是爷爷给起的,盼望着家族能日月齐辉。

黄成星自懂事起,就被爷爷严加管教,每天早起晨课,背诵四书五经,而他自己偏偏不喜欢读书写字,总是抽空跑到祖母那里听她讲神话故事,他祖母告诉他万物都是相生相克,人吃鸟兽,鸟兽吃虫吃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所以凡是不要太早太急,钓鱼只收那些大的,打猎只抓成年的野兽。父亲偶尔会给小孩带回刚长大不久的小鸟养着玩,三兄弟每人一只,他两个哥哥的小鸟总是养几天要么饿死要么撑死,而他却能养到小鸟长大到能飞起来了,他就带着小鸟到后山放它飞走。到他7岁的时候,爷爷病逝,没有人再管教他读书,他就仿造父亲的大弓箭自己制作小弓箭,偶尔跟着父亲去树林打猎。

刚来到这个全新的地方,黄成星显得有些不习惯,而他年纪最小,没法帮忙家人干活,一整天在茅草屋发呆,他总会怀念老家的各种东西,他父亲于是经常带他进入山林。这片全新的山林不用走很久就可以到达,而且这里的植物动物品种更多,还有丰富的野果,慢慢地,黄成星开始融入了新家。

客家[转]

客家(客家话:Hak-kâ,或称客家人客家族群客家民系,在四川称为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的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的四邑族群对粤东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作为广东本地三大族群之一的客家民系。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南方各地而尤以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和西部(粤西)片区、广西东南部以及福建西部(闽西)、江西南部(赣南)为主要集中地域,且基于此传承自唐宋之中原音韵和习俗,视为南方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民系。

根据说法之一,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黄河流域汉族居民数次从北方南迁,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惠州、汀州、赣州。而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广东的梅州市则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区之一而被宣传为“世界客都”,广东的河源则被称为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客家侨都”。赣州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福建省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海内外五千万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

族群形成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 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 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越族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 南方越族土著融合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在民间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普通话的“客人”在客家话中被称为“人客”(闽南话也是如此),翻成普通话会与来访之客混淆,故称为“客家”。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粤西)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客家”这个他称名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所知,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来源请求]。但部分人并不喜欢这个名词,因为在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等地有很多世代居住这片土地的便是被称之先客的客家先民,这些客家先民并不比广东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台湾的部分,清朝和日治时代以广东祖先和福建祖先来区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闽籍”。以下介绍客家族系之成型:

根源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但家谱或族谱仅为参考资料,因为家谱或族谱可能存在造假,同样情形也发生在广府、闽南及北方汉族族群身上。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象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迁移[编辑]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历史记载,一段词, 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衣冠指客家族群,衣冠意表当时的政府。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公元317~879年间),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公元880~1126年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第三次迁徙(公元1127~1644年间),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第四次迁徙(公元1645~1843年间),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在1866年以后),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1924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韩廷敦著《种族的品性》一书,书中说道:“客家人要不是因为荒年的困苦和外族的压迫,大概也不会离开北方的老家的。”韩氏的观点非常明确,客家人是从北方迁来的。[1]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六次迁徙

综合海内外(含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汉人(包括客家)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1],总计有六次主要的迁徙时期:(其他说法,参见注解二)

  •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期后秦朝灭亡,由南海郡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独立建立南粤国(南越国),这些军民在南粤国的北部(粤北)定居。后代子孙被称为北江客家。
  •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
  •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闽西)及南部(闽南)和广东东部(粤东)及北部(粤北);
  •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皇室进入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
  •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粤、闽地区部分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四川,非纯客住县主要有龙泉驿、新都、青白江、仪陇、富顺、仁寿、荣昌、西昌、隆昌、泸县等。
  • 第六次是郑成功攻取台湾后:派出大量军民(其中不少客家军民)对抗清兵失败后,不少粤、闽客家在台湾桃竹苗、高雄屏东六堆、花东纵谷等土地开垦。
  • 到了清朝中期未:鸦片战争后,国力持续衰退,广东里客家地区田寡人稠情况日趋严重,大量广东人人口众多(包括客家人)移民至南洋等地。

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

一 .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客家人客家人的分布图

二 .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园”,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三 .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政治

客家是汉民族中最有血性的族群。国有乱局,邦有危难,客家人总是挺身而出。台湾的客家是抗日的主力,1895年乙未战争,客家人展现不屈性格,和日军数度交锋,造成日军极大损失。太平天国六王大部分是客家人,黑旗军将领刘永福是客家人,早期的同盟会是由大量的客家人组成,中共苏维埃政权是在客家人的聚集地发源并走向全国。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有浓厚的丘陵文化特色,客家人也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带有古代汉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客家民系,根在中原,传播四方。

人口

在宋朝末年(1270期间),客家人仅约数千人,经历每世代人口成长数倍的不停努力,六百年后太平天国期间,人口已达到推倒满清的实力。目前,在中国内部中客家人总数在八千万人以上,是为人口数最多的单一民系。客家人的母亲有着【孺人】的尊封。

文化

主条目: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东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故有浓厚的丘陵文化。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集,艰苦创业,繁衍后代。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在广征客家人士意见后,宣布将把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订为中华民国“全国客家日”[2]

风俗

  • 客家人唱山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节庆时有对歌的风俗。
  • 客家人与明清时代的其他汉族人不同,历来从没有裹脚的习俗,穷人家女子一般赤脚或穿木屐,与男子无异。
  • 客家人有在清明节做艾粄的习俗,各地的扫墓时间不同(见扫墓条)。

信仰

主条目:香花佛教

客家人的信仰多为儒道释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释迦佛、玉帝、关帝、玄帝、妈祖、城隍等等华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独特的乡土神祇。

  • 观世音菩萨:为汉人共通的信仰,闽西永定客家人视为乡土神。
  • 三界爷: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3]
  • 土地伯公: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土地公。[3]
  • 龙神:守护地脉之神,常与土地伯公并称。
  • 汉帝:赣南宁都客家人的信仰,即汉高帝刘邦,初为刘姓宗亲之祖先崇拜。
  • 三山国王:广东潮州府——独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
  • 惭愧祖师:潮州一带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台北、宜兰、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县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3]
  • 义民爷:各地因保乡护土而阵亡的客家子弟,死后被奉祀,以台湾极盛(新竹县新埔镇义民庙)。

方言

主条目:客家话

客家人使用的方言,通常称为客家话、客家语、客语、土广东话,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话”、“麻介(gai)话”、“艾话”。在台湾,教育部命名为台湾客家语[4],亦是台语之一[5] 。客家话在客家族群认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训[6],不会讲客家话又自称“客家人”曾被讥讽是“假客家人”[7]

中华民国过去推动的国语运动打压包含客家话的台湾本土方言,致使年轻一辈台湾民众能听说客家话的人数大幅降低。

音乐

传统音乐

主条目:客家山歌、客家八音和广东汉乐

流行音乐

主条目:客语流行音乐

近年来,客家音乐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轻一辈的创意,更活泼生动;混合了民谣、爵士、流行、摇滚等风格。更增加了可听性。

代表人物有:汤运焕(东东)、张少林,刘劭希、林生祥、曾雅君、黄连煜、颜志文、谢宇威等等。

代表作品: 远方的鼓声、 地狱浮沉录、 青鸟词、 末代客的最后一场戏、 客家世界、客家本色、风神125、月光光、流浪 等。

服饰

客家传统服饰原同为一般汉人所穿之汉服且多为”上衣下裳”古制,满清入主中原后易服于今。现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裆裤”,其颜色以青色、黑色为主,给人素雅而严肃的印象,恰似其沈稳隐敛之民族性[8]。现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装,与其他汉族人无异。粤东北、赣南等地还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传统服饰,但如今也有很多客家人氏立志复原客家传统华夏服饰。

民居

客家人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中福建客家土楼群已经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福建土楼建筑是以永定、南靖、平和这一交界地区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专有,也不是闽南人所专有。[9]
  • 梅州围龙屋
  • 客家土楼:福建、广东大埔一带。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围屋(梅州围龙屋):“围龙屋”在台湾南部较多,在中部石冈、东势地区客家人则称作“围屋”,江西龙南县有全世界最多的客家围屋。
  • 伙房(伙房):伙房为“ㄇ”字型设计,正中央则是“厅下”﹙祭祀祖先的厅堂﹚,以屋顶高低作为辈份之区分,厨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 家庙(公厅):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

饮食

主条目:客家菜

因为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华中、华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区,劳动出汗多,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香油咸为特色),为下饭以应付大量劳力,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梅干菜、芥菜、福菜)作为食材入菜。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酿豆腐。

表演艺术

  • 采茶戏(三脚采茶戏)
  • 平安戏(收冬戏)
  • 木偶戏
  • 广东汉剧
  • 山歌剧
  • 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其中台湾云林县为最著名
  • 诏安客家开口狮
  • 九腔十八调
  • 客家唢呐
  •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

武术

  • 客家龙形拳
  • 客家流民拳
  • 布鸡拳
  • 金鹰拳

过往物事(四)

从小就听闻先祖在岭南各处开荒立业的故事,黄连中自幼就把那些独立闯荡、能化荒地为富饶土地的祖先当成英雄,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他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这片新天地开辟自己的家业。他把从家中带来的兽皮和银两换来了一大块荒地、以及荒地后面的一片连绵六座峰的山脉,他知道光靠打猎无法在这里繁衍后代。买来的荒地被十多个起伏的小丘陵隔开,这种地貌在岭南地区非常普遍,数千年前,远古骆越人就是在这样的地块中发明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他们选择溪流附近的低洼地作为水田,并且充分发挥耕牛的作用,把一大片错落起伏的丘陵变成耕田,而水稻这项技术为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农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高的山峰名为马鞍峰,在西北方向,这座山峰远看如一匹骏马。相传天上的一匹白色骏马,有一天纵驰在人间,看到此地山水秀丽,绿草连绵,决定化作石山长住于此,所以这个地方的山神就是一匹骏马。

黄连中将父亲的骨骸安葬在村后的一座叫窑角岭的山峰,这座山峰正对着荒地的中心轴,坐北朝南,东边是一个小瀑布,西边是一条山路通往马鞍峰,在往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每个经过这里的风水先生都说这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初到此地,他在荒地的最北边搭起两间茅草屋,作为临时的居住所。

这个小镇地处三县交汇处,因为地理位置偏远,除了当地骆越人,很少有外地人来,而且因为人口稀少,所以不设任何州县,仅由南边的武缘县代管。考虑到骆越是南疆少数民族,为了维护统一,朝廷基本都不在此地征兵纳粮。

客家文化[转]

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1]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戏剧音乐

  • 客家山歌
  • 客语流行音乐
  • 采茶戏(三脚采茶戏)
  • 平安戏(收冬戏)
  • 木偶戏
  • 客家八音
  • 广东汉剧(广东客剧)
  • 山歌剧
  • 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其中以云林县最为著名)
  • 踩马灯
  • 渡台悲歌

工艺项目

  • 客家土纸

民俗项目

  • 广州客家猫舞
  • 客家傩舞

客家建筑[编辑]

  • 客家土楼:又称为围楼。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
  • 围屋(围龙屋):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
  • 赤柱八间屋

饮食文化

主条目:客家菜

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在客家地区,劳动出汗多,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梅干菜、大叶品种的芥菜)、作为食材入菜。

客家饮食文化也传承了部份中原文化,例如粄条、米筛目、艾粄是客家人利用制作面食的方法来制作米食,而客家擂茶是唐朝中原人饮茶的模式,而擂茶也影响了日本的抹茶。

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武术

客家人在体型上吃亏,与人对打,务求一击中的,因此客家武术出手必中要害,在攻击时上以咽喉、中以心窝、下以阴部为重心,主要是让敌人暂时痛到无力反击,并争取脱逃的空间和时间,或加以反击。

  • 客家龙形拳
  • 客家流民拳
  • 布鸡拳
  • 金鹰拳

节日

天穿日(客家日)

台湾客家委员会在广征客家人士意见后,宣布将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订为中华民国“全国客家日”[2]

义民节

义民爷为台湾民间信仰,祭祀在械斗、民变、战争中,因保卫家乡而牺牲的义民军。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为“义民节”。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廿五客家人视为年界日,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年米”,客家人认为过了“年界日”就等于新的一年的开始。

三重日、月忌日

江西省宁都县的客家人则认为正月初三俗称“三重日”,正月初五俗称“月忌日”,亦说是“米谷神生日”,所以这两天都忌做“始发饭”,也不宜出门。

民间信仰

  • 伯公
  • 义民爷
  • 三山国王
  • 三界爷:即三官大帝
  • 龙神
  • 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北、宜兰、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
  • 惭愧祖师
  • 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信仰
  • 观世音菩萨等佛教神明:闽西永定客家人的信仰
  • 保生大帝

客家花

桐花大都生长在丘陵地区,不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客家人都以油桐树为经济作物,所以油桐树与客家人的渊源深厚,而油桐花生命力强,也被用来描述性格节俭、坚毅的客家人。近年来,台湾地区举办许多客家桐花季,作为拫兴客家地区观光方法之一。

推广场所

  • 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
  • 横山客家文化工作室

客家菜[转]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主要指客家人的饮食。因为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华中、华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区,迁徙行程中只能以盐保存食物,劳动出汗多亦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福菜、梅干菜、大叶品种的芥菜)作为食材入菜。不过目前已有偏向少油少咸的改良式客家菜。

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所谓的“炆”,是指大锅烹煮、持久保温。典型的“四炆”系指酸菜(或咸菜)炆猪肚、炆爌肉、排骨炆菜头、肥汤炆笋干四道菜;而典型的“四炒”系指客家炒肉(又称客家小炒)、猪肠炒姜丝、鸭血(亦有用猪肚者)炒韭菜、猪肺凤梨炒木耳(俗称咸酸甜)四道菜[1]。

有名的客家菜像咸菜猪肚汤、梅菜扣肉、酿豆腐,还有客家咸鸡、清炖鸡、煎酿蛋角、酿苦瓜、鸡炒酒、黄酒鸡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属“黄酒鸡”,一般传统客家人,媳妇怀孕其家婆就要预先用糯米、酒饼、酒曲酿造“客家黄老酒”,待儿媳产后补身。黄酒鸡做法:先切好杀好的活鸡,不加任何佐料(但或会加少许姜用以去腥去寒气)放如锅中蒸。待鸡肉熟透,放入客家黄酒继续蒸煮。不时一道大补的菜做好了,鸡肉滑嫩外加客家黄酒特有的酸甜,不仅开胃更能补身。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这道补品随之演变成传统客家桌上一道诱人的特色菜。

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金陵国际美食尊爵厨艺大赛”中,来自台湾杨梅市的李伯钧厨师以客家菜料理夺得金牌。

各式菜肴

  • 牛肉丸
  • 猪肉丸
  • 牛筋丸
  • 鱼丸
  • 酿豆腐
  • 酿苦瓜
  • 酿青椒
  • 客家生鱼脍
  • 客家盐焗鸡
  • 黄酒鸡
  • 白切鸡
  • 盐焗鸡
  • 客家咸鸡
  • 子姜炒鸭
  • 姜丝炒大肠
  • 粄条
  • 苦瓜炒咸蛋
  • 封肉
  • 菜脯
  • 咸猪肉
  • 盆菜
  • 算盘子
  • 客家炸肉
  • 猪脚醋
  • 梅干扣肉
  • 梅菜扣肉
  • 香芋扣肉
  • 焖乳狗
  • 乳狗褒
  • 炸大肠
  • 东江豆腐煲
  • 炖肉饼
  • 酿腐皮卷

小吃

  • 擂茶(三生汤)
  • 金桔酱
  • 客家黄酒
  • 艾粄
  • 茶粄
  • 甜粄
  • 淹面
  • 簸箕粄
  • 芋卵粄
  • 发粄
  • 老鼠粉
  • 萝卜粄
  • 仙人粄
  • 三及第汤
  • 萝卜丸
  • 盐焗凤

过往物事(三)

道光十年,三年的大水,加上蝗虫泛滥,粮食已无法养活这两大家族将近一百张嘴,黄连中知道必须搬离这里,另寻出路。他清楚记得父亲朝杰的千叮万嘱,让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带着家眷和自己的骨骸另寻地方开荒立业,这是黄家祖先的经验,无论男女,只要后代超过百人、并且最老祖先来到这里逢百年,后续子孙要想人丁兴旺、才俊满堂就必须另寻出路。父亲举人出身,一辈子苦读圣贤书,中举之后一直教书育人,盼望后代有进士、甚至状元,但后代皆不成器,大儿子连中酷爱打猎一心向往山林,二儿子连东好赌成精几败家业。这也怪他以前为考举人,日月苦读,无心顾及子女,他自知自己这一脉如果要自繁叶茂,就必须让大儿子远走他方,开荒立业。

许多年之后,黄成星将会回想起,他父亲拖着一家八口扛着爷爷的骨骸离开故乡的那个暴雨如瀑的夜晚。那一晚正值清明前两日,风雨交接、雷声滚滚,他知道这是阿歪要去南天门扫他母亲的墓。每年快到清明的时候,他总会记起祖母跟他讲的阿歪的故事,阿歪自幼丧父,母亲一个人把他带大,后来阿歪去南天门求道,他母亲去找他,就在他得道成仙后那一天他母亲在南天门前去世, 临终前告诉他要把他带回去和父亲葬在一起,阿歪决心要把妈妈从南天门背回老家,他一路痛哭,所到之处风雷交加,狂风四起,而阿歪的家乡就在彬州,所以每年快到清明的时候这里都会刮风下雨,而这时候就是阿歪回来扫墓了。

黄连中带着家人一路往西南方向行走,他前两年为了追一只华南虎曾经到过一个离家有三百多里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有着茂密的山林和大片待开垦的荒地,还有一群群飞禽鸟兽,那里只居住着本土骆越人,他知道这里就是他以后要开荒立业的地方。经过十几天的翻山越岭,一路奔波,他终于来到了未来被他取名为黄岜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