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黄姓渊源

黄姓渊源

[转]广西壮族黄姓始祖资料

壮族(原作“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壮族中,黄氏是最大的姓氏之一,不仅人口众多,宗族势力强大,而且人才辈出。壮族黄氏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地主土司、民族将领、著名的文人学者以及近现代大资本等杰出人物,因而也是整个少数民族黄姓中最优秀的一支。

壮笔中的黄氏族姓,主要为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演变而成,还有一部分则是宋明时期内地汉族黄姓融合、同化于壮族的结果。公元9世纪初期,黄洞蛮起义被唐王朝董昌龄、董兰父子镇压后,黄洞黄氏宗族强大的势力遭此致命的打击,因而一度衰落。不过,黄洞余部的潜在实力仍然存在,并在不断发展。

至宋代,当原来的西原蛮(壮族古代称谓)、乌浒僚演变成“僮人”时,唐代黄洞蛮的主体部分便演烃成岭南粤西的壮族土著黄姓各支。与此同时,壮族黄姓的发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即由于征战和官员调遣等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内地汉族黄姓成员来了广西壮族地区,学会了壮族语言加入壮族队伍,使壮族黄姓得到发展。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武鸣县壮族黄姓,嘴里说的是壮族话,但从来就不认自己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日常都是汉人礼仪。

至宋元之际,在经过了四五个世纪的生息繁衍之后,壮族黄氏进入了重新复兴时期。各支黄姓家族,其势力和地位都得到了恢复并且有新的发展,还开始重新控制对当地壮族人民的统治。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黄氏土司”已开始形成。因为宋、元王朝实行了“以夷治夷”的政策,在领南地区建立起了土司制工,行多有势力的土著壮族黄氏家族和因功受封于此的内地汉笔黄氏家族被封建王朝授以土官、土职、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早期黄氏土司。

到了时代,壮族黄氏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本地的蛮洞土著黄氏进一步繁衍昌盛,早年从内地迁入的汉族黄氏土避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至明代的中晚期已完全同化为地道的壮族土著了。从上述可以看出,壮族黄氏自隋唐黄洞蛮之后,中经宋代的滞缓阶段,继经元代的初步发展,至明清之世,就迎来了它的蓬勃发展的盛世。

下面介绍壮族黄氏中最著名的一些土司黄氏宗族。

思明府土司黄氏宗族

思明府土知府黄氏家族,是历史上壮族黄姓土司中最著名也最为强大的家族。明清时的思明士府,在宋代是羁縻思明州,在元代是思明路和上石西州,即今天广西宁明、明江两地。思明府土司黄氏是土著黄氏旧族,始祖是黄善璋。宋仁宗时(1023——1063年),大将狄青奏请分置世官镇守边陲,黄善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领兵镇守当地。

至元代,黄善璋的一位裔孙黄克顺,官作武毅将军兼同宁路(今广西南宁市)总管,这时,家族开始振兴。黄克顺生黄万山,黄万山的长子黄武胜任思想路总管。黄武胜生数子,长子黄忽都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壮族黄氏上司,故《中国少数名族名人辞典》载有其人其事。黄忽都在元朝晚年即以长子身分世袭任思明路军民总管,加封武略将军。

元朝鼎革后,黄忽都立即归顺明朝,他于洪武二年(1369年)遣使向朱元璋明朝廷贡献马匹及方物,朝廷因而设置思明土府,授黄忽都思明府知府,准许世袭。他作职达24年,直至1391年去世。

在长期的一代又一代的世袭过程中,虽有黄 、黄 的谋乱,黄绍、黄文昌父子的起兵叛乱,但都被明朝官兵镇压,世袭得以延续。满清代南明时,当时的思想土知府黄戴乾即归顺清朝,所以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肖政府依旧任命他为思明土知府,准放世袭。雍位的黄戴乾第五代孙黄观珠因罪被废,思明府被清廷降为思明州,辖地减少将近一半,不久又改名为思州,由黄观珠之弟黄观琏袭职。后来,在清政府改土归流的浪潮中,土思州被废除。至此,壮族黄氏最大的土司家族对广西南部宁明地区长达近4个世纪的统治才宣告结束。

思明州土知州黄氏宗族

这一支黄氏与思明府土知府黄氏是同族,是思明府土知府黄氏家族的分支。思明州第一位土知州是黄钧寿,他是第一位思明土知府黄忽都的弟弟。明朝初年,黄钧寿归顺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他亲赴京都进贡方物,明王朝因没建思明土州,土州归隶思明上府,授黄钧寿为第一代思明土知州,准世袭。

在世袭过程中,思明土知州也同样经历过叛乱与平叛的斗争。清潮建立后,时任知州黄河龙立即归顺。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政府正式承认黄河龙世袭思明土知州。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政府在改土归流运动中,以知州黄芸犯法为借口,革除了他的职务,将思明州必为流官司治理,黄氏土司在思明州的统治也就至此结束。

江州土司黄氏宗族

江州土司黄氏宗族,兴起于北宋,是由内地汉族黄氏被化后演变成壮族黄氏的。在历史上的壮族黄氏土司中,江州土知州及其分支土司黄氏宗族,是仅次于思明府、州黄氏土司宗族的第二个著名的豪强大族。江州土州为今广西半族自治区崇左县江州一带地区。江州土司黄氏宗族的开山始祖是山东青州府益都(今山东省益都县)人黄胜奇。

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宋朝大将狄青同下征讨镇压侬智高领导的广西壮族人民宋大起义时,黄胜奇作为属交随征。因在战斗中立下大功,故被宋朝廷分土授职,官任江州土知州,准许世袭,从此,黄胜奇家族便世代落籍定居于江州地区,成为当地的世袭土官。久之,便完人被同化为壮族,成了著名的壮族黄氏上司。

在历次的改朝换代中,该家族也都能因时顺势,传承世袭。元明换代后,当时的知州黄威在即率领部族归顺朱元璋,所以,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仍授予黄威庆江州土知州旧职,仍允许世袭。明清易代后,黄廷杰立即归附清朝,清朝即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承人黄廷杰袭任江州土知州之职,准世袭,直到黄寿松袭职,他成为最后一任江州土知州,因为,在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江州土知州被废除,而改为流官治理。直到这时,才结束黄氏土司在此长达近10个世纪的家族统治。

忠州土司黄氏宗族

忠州土司黄氏宗族忠州土司黄氏兴起于宋代,是江州土司黄氏的分支家族。宋至清时的忠州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地。宋元两代,忠州土知州都一直由始祖黄胜奇的一支后裔世袭。明洪武初,原忠州土官黄威升表示归顺,因此,明王朝仍授他忠州土知州之职。但任职后不久,黄威升阴档诏书,拒不服从朝廷,后被明朝大军捕杀,宗族官民亦被剿灭殆尽。存命下来的土民郭保等人,于是请救派江州知州黄威庆第三子黄中谨袭任忠州知州一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中谨还赴京晋朝,因此,明王朝准其继任忠州知州,准许世袭。以后一直世袭到清代。但不知何时改土归流。

上思州土司黄氏宗族

上思州土知州黄氏家族与江州土司黄氏同族,同为黄胜奇的扣裔。自宋以来,上思州土知州之职,一直由黄氏土司世袭。上思州自宋至明清明均隶属于思明上府,地在今广西上思县。明洪武初,上思州土官黄宗黄归附明王朝,故明王朝依旧委任他为上思州土知州。不久,该地爆发了由上思州黄氏家族成员黄英杰、黄权等领导的壮、瑶民族反明大起义。

元明换代时,黄英杰竖旗起义,拥众万余人,攻打官府。围攻郁林州达半月之久,不克,便撤回上思州,继续坚持与官认斗争。1369年,明王朝调派湖南、广西两省官军合力围剿,起义军失败,黄英杰被牺牲。黄英杰起义被镇压后,上思州地区人民几乎被全部残杀,形成了无土民抚恤的局面。因此,土知州黄宗荣便申奉思明府,请求委派江州致仕土知州黄威庆的次子黄中荣护印署理州事。

建文二年(1400年),黄中荣升为上思州同知,旋又被土民和思明府保荐正式上升为上思州知州。至黄中荣的孙子黄瑛,他成了最后一位上思州土司黄氏。因为黄瑛袭任上思州知州后,他暴掠百姓,侵掠邻境,致被官军捕杀。黄瑛死后,家族子孙又争位、叛乱,结果均被官军剿灭。

因此,至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王朝将上思州改为流官司治理,隶属南宁府。正德六年(1511年),原上思州土司黄氏裔头目黄锱聚众起义,攻破州城,后被官司军所杀。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张 上奏:“思州本土官,后改流,遂致土人称乱,宜仍其旧,择土吏之良者任之。”因此,朝廷又恢复上思州黄氏土司的世袭知州之职。但此后该黄氏土司何时改土归流,不详。

奉议州土司黄氏宗族

奉议州土司黄氏家族,兴起于明初,是明清时期又一著名的壮族黄氏土司宗族。明清时期的奉议州,民国时曾改为奉议县,为今天的广西田阳县。

这个家族的祖先,在明以前是当地世袭土官,但明以前的祖先世系无可稽考,他们的可知始祖黄志威,原是元末田州路(今广西田阳县)军民总管。明朝建立后,黄志威即率部归附,并派其次子黄世铁赴京,向朝廷贡献方物。朝廷为奖励其父子归顺之功,便批准他的长子黄世武为都康州(今广西天等县西北都康)知州、次子黄世铁任向武州(今广西天等县)知州、三子黄世或任富芳县各县。洪武在上(1370年),黄志威亲自赴京朝贡。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大军至南宁,黄志威统领士兵接济军饷。次年,他又为明王朝招扶奉议等士州前来款服。因为多方有功,失元璋便于武七年(1374年)任命黄志威为奉议州知州兼守御事,直隶广西行省,又命以安州、侯州、杨县属之。黄志威去世后,由孙黄嗣隆袭职。此后,虽中经变故,但世袭一直传承下支,到景泰四年(1453年),黄文显嗣位。再往后,黄氏土司承袭世系史书不详。

但《明史·广西土司列传·奉议州》有如下记载,嘉靖四年(1525年),奉议州土司黄氏参加州田岑氏土司叛乱,被镇压,但准其改为自新,立功赎罪。不久,土知州死,黄氏绝嗣。此后,朝廷不设知州,改由流官治理。

在壮族黄姓土司中,除以上著名家族外,还有上石西州、向武州、迁隆洞等土司黄氏家族也较著名,在壮族黄氏的历史上,都有过较大的影响。

 

本网来源:互联网

台山黄氏源流[转]

台山黄氏源流   

作者 黄仲楫

黄姓,有资料表明,在全国汉族十大姓中排在第八位,有四千多万人,可谓大姓,在台山来说,更是名列前茅。相传前有“出城李入城黄”之说,据史料记载,民国十年(1911年)居正黄氏大宗祠倡建时,“台山黄氏人丁全县计十二万余”,此数还不包括赤溪、田头两地。至今全市黄姓居民估计不少于廿万,海外当不止此数。这样一个大姓,就让我们去探一探她的远祖与近宗的源头吧。

尊贵的象征与美丽的传说
黄,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颜色;对于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字眼。你看,中华大地的山,土是黄色的,横亘北部中国的那条母亲河,水是黄色的,就连中国人的皮肤,也敷上了淡淡的黄色。远古的某一支氏族先民,就在这样一片黄色世界中,领悟到黄色便是一切尊贵的象征,甚至觉得自己与这黄色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必然联系,于是他们以黄色给自己的氏族命名,称自己为黄人。
大概有本于此,《说文解字》作这样的解释:“黄,地之黄也。从田,古文炎声。”可见黄字的普通意义就是指黄色。而据著名考古学文字学家郭沫若的考证,“黄”是“璜”的初文,是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呢。只是由于天长日久,这表示佩玉的黄字,就成了表示黄人的标志,以及作为黄色的符号。黄字的最初本义反而被淹没,只剩下假借义为世人所知晓了。
在远古,“黄”还与黄鸟扯上了关系,相传在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典籍上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部落联盟集团,吏书上叫九夷。九夷中有一支氏族叫黄夷。它便是如今数千万黄姓成员的最古老的族姓之源。
黄夷是因崇拜一种“黄鸟”而得名。黄鸟又叫黄鹂留,即黄莺。古时黄鸟的读音,大概便是这美丽动人的小黄莺——黄鸟的鸣叫声吧。

众说纷纭语始祖
黄姓的始祖究意是谁?各地的族谱及一些姓氏专著各有说法,有的说是少昊,嬴姓,理由:一是嬴字甲骨文正像鸟的形象:有的说一是伯益,二是台骀,黄氏所始,出此二源,而二者皆为少昊所出,说到底还是以少昊为始;较多的则以轩辕黄帝为一世祖,黄帝生长子玄嚣(有的谱谍说玄嚣即少昊),次子昌意,但以昌意为二世,昌意生颛顼为三世。类推四世卷章,五世吴回,六世陆终,有的地方的黄姓即尊陆终为始祖,说他生六子,长子昆吾为苏姓始祖,次子彭为钱姓始祖,三子季连为竿姓始祖,四子求言为嬗姓始祖,五子居曹为曹姓始祖,六子云为黄姓始祖。于是七世黄云也就被一些地方的黄姓奉为始祖。其实,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那一个姓氏奉轩辕黄帝为最始的一世祖都是不会错的。然而,有的论著说,陆终以前的都只是传说。而黄云,虽说是受舜帝封于黄国(今河南光州),赐姓黄。因封国之日,有黄云现于南极,故称黄云,煞有其事。但有族谱的世系表上根本没有他的名字。总之说是始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还自相矛盾。故有论者指出,流传于海内外黄姓家族中的黄姓远古世系,大多是宋代以后黄氏族人所编撰虚构而成。在黄庭坚、黄晋、宋濂等人的著述中,就已说不知其唐代以前世系。但是,这些后人编撰的远古世系,虽然漏洞百出,却也可能有黄氏族人的祖先们一代一代耳提面命相传下来的世系成份。因此。虽不可全信,但也不可全不信。否则,就说不定有数典忘祖之嫌了。

黄氏共宗的峭山公
在各种黄氏谱牒中,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人物,他虽名不见经传,事不载史志,但在千千万万黄姓家族中,其知名度绝不低于黄歇、黄香、黄庭坚诸辈,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就是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黄峭山。
然而,关系峭山公其人其事,具体起来又有各种不同说法。首先关于他的名字,有说他名黄峭,字肖山;有的说名黄峭,字实登;有的说名黄峭,字岳;还有说其字岳,号一郎,或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冈;更有说其字献瑞,又字实登,号峭;或称其在兄弟中排行第十,故叫十郎,不一而足。关于峭山所处的年代及其行状,也各有各说,一般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峭山是东汉灵帝时人,生于汉安帝甲子年(公元124年)。是东汉大臣黄琬的后代。此说与正史所记黄琬生活时代(141~192)极相矛盾,殊不可信。第二种说法说黄峭山是东晋晚期(公元四世纪后半期)人,官任徐州太守,是黄琼之孙、黄琬之弟黄瓒的后裔。持此说者不多,除一些族谱外,不见于正史,也不可信。第三种说法都认为峭山公是福建邵武人,邵武黄氏早期的一位极重要的尊祖。但关于峭山公所处的时代与家族来源又各持异说,互相矛盾(限于篇幅不作例举)。
我们避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纷纭众说,根据黄峭山故地今邵武地方的族谱,再参证其他有关文献,便可看到一个较清晰的峭山公形象。查文献,历史上确有黄峭山其人。据《黄清老墓志铭》载,他名叫黄俏,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的孙子。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朝末年,带领家族跟随王潮、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始迁徙入闽,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又徙居邵武平洒乡(今福建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宇内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传说黄惟淡学问渊博,有五子,他的《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传授诸子,五个儿子各教一经,因此时人称他为“黄五经”。他的五个儿子后分居福建各地,各成为当地黄氏始祖。其中第三子黄知良,居邵武和坪乡(今和平镇坎头村),成为邵武黄氏禾坪分支的始祖。黄知良也有五子,其中长子峭山,便是千古闻名的黄峭山公。
关于峭山公的生平,据禾坪大成谱和鹳薮谱记载,他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壬辰岁(公元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卒于后周广顺三年癸丑岁(公元953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最后官至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千户侯。他娶了上官氏、吴氏、郑氏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这些记载,与广东一些族谱所述大同小异,只是关于二十一子的名字,排行次序以及二十一子所生子女、名字,各种族谱、家乘所记很不一样。不过据四川北江《黄氏族谱》和《滋溪文集》记载,都较明确而且一致:峭山公有一百个孙子,十三个孙女,三百三十四个曾孙,一百一十六个曾孙女。可谓人丁兴旺,家族繁荣。
俗话法:“树大分枝,人大分家”。郡武峭山公家族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时逢乱世,原有大家庭的分析、裂变,已势在必行。
于是,在五代后周广顺元年辛亥岁(公元951年)正月初二日,年已八十的峭山公趁此新春佳节,设下酒席,广邀亲友赴宴,并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集一起,席间当众宣布:将祖产铜钱八十万贯,金银八百余种,一并均分为二十一股,合令三妻位下共二十一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然后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谋发展。同时将新修《黄氏家谱》二十一套分授各子,嘱令他们随身带着,妥善保存,以不忘所出。临行前,峭山公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儿作别。这首诗被黄氏后人看作家训诗,认宗诗。诗云:
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永炽昌。
三位夫人与长子也各吟两句,共成一首八句诗相送。诗云:
十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娘七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闱。
吾思日久难相会,宗叶分枝为汝题。
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这两首诗,前者叫“外八句”,后者叫“内八句”。峭山公夫妇规定以后黄氏子孙相逢,“凡能背诵此诗者,即是同宗亲派,请升堂入室,不得异视……”二十一房子孙徙往何方,说法也不一,多种族谱记载只是徒居福建、江西两省,也有认为是散居大江南北各地,其中有两房徙居广东、广西。但不管怎样,可能由于黄氏“认宗诗”(又叫“家训诗”)广为流传的关系,峭山公早已被认为是海内外黄姓宗族的远祖了。
然而,自古以来,海内外凡是黄氏的子孙,都无不追宗江夏(今湖北省安陆县),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这则大概是由于在黄姓历史长河中,以汉魏之世的江夏黄氏的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繁;而且出了个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名震宇内,有“江夏黄氏,天下无双”的美誉。所以黄姓不但万派朝宗江夏黄,而且都以“江夏”为堂名,到处可见到黄姓家庭的神主牌位和黄氏宗祠里,都写上“江夏堂”或“黄江夏堂”。

台山黄氏奉居正公为一世祖
“家训诗”对台山黄氏宗亲来说,虽也耳热能详,但看来峭山公与台山并无直接渊源。台山各地黄姓族谱,都以黄居正为南雄珠玑巷始迁祖,而台山人乃从珠玑巷南迁而来,所以奉居正公为台山黄氏一世祖,亦即始祖;设他的神主银牌墓葬于台山水步横塘一坡地上,喝作犀牛望月。民国十三年(1924年)还在台城正市街建了一座黄氏大宗祠纪念他。
居正公,讳名由,号寅斋,又号万石,是澄洛公的长子。原居福建莆田县涵头街,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举进士第一(即状元及第),官至吏部侍郎兼直天章阁学士。因忤逆权奸,出为广南道史,转知英州(即今之英德县),携眷赴任,复居南雄珠玑巷,由受奉始祖黄云相传至居正公,已历一百O五世。居正公,配巫氏,封一品夫人。生四子,依次为源深、源大、源辅、源赞。因长子源深所出六子有的裔居台山,故台山黄氏奉源深为二世祖。他的墓地在台山都斛南村的通天烛山,广海及海宴街都建有源深黄公祠纪念他。因他号云山,一些海外台山黄姓华侨社团组织还命名为云山公所。
黄源深讳名广汉。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丑科进士,官徐州知府、浙江都漕运史,晚年居南雄珠玑巷,因胡妃之乱(一说是“宦游”),迁居冈州源清坊(即今之新会杜阮),配米氏夫人。据说米氏夫人因治愈杨太后乳疾,诰封邦显夫人。生六子,依次是:国宗、国泰、国安、国秉、国器、国舍。其中除第三子国安外,其余诸子都有后裔分居台山各地,特别是长子国宗、次子国泰的子孙在台山繁衍最广最多,如国泰公的曾孙隐龙迁居台山洞口后,成为洞口开基始祖,由他发展到第五代,即台山黄氏第十世,在台山的分支即有德仁、德义、德智三房,其中尤以德智祖,后裔遍布半个台山,附城、水步、三八、三合、四九、冲蒌、都斛、斗山、广海、沙栏、海宴、汶村、上川、下川等地的黄姓部分或全部,都是德智祖的后人,民国十年(1921年)统计,人口已有二万之众。国宗公的后裔在台山繁衍也广而众,发展到第五代第十世,也遍布半个台山,子孙分居于白沙、附城、四九、三八、水步、三合、端芬、海宴、沙栏、大隆洞、那扶。人口相当,以白沙为最众。只是他们的始迁祖没那么统一罢了。年深日久,随着人口的增加,兄弟子孙分居迁徙而开基立村,势所必然,因此不少同姓村落,除远祖、太始祖、始祖外,还有自己谪亲始祖,叫始迁祖或开基祖。例如,笔者的祖居地三合月角村,始祖是国泰公的曾孙腾龙公(隐龙的弟弟,五十年代香港出版的《黄氏族谱》在“世系分谱”中说是隐龙房德义祖分支,又说是德智祖庶出,矛盾,均不确),始迁(开基)祖则是思伟公,村中有思伟黄公祠为纪。台山黄氏,由太始祖居正公延续至今,已三四十世。黄氏子孙要想知道自己的始祖与渊源,可看村中祠堂,详细则要查族谱了。
台山还有赤溪、田头客家的黄姓何来?据《中华姓氏通书》一书记载,广东的梅州、潮州、广州、珠江三角洲的客家黄氏,都是邵武黄氏峭山公的支裔。据《台山古今概览》称“赤溪客家人的祖先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从惠(州)、潮(州)、嘉(应州,即梅州)所属各县先后迁入新宁(台山)县,聚居曹峰山下。”这样,赤溪、田头客家黄姓跟当地其他姓氏入迁较迟,当不与台山的其他各地的黄姓同一开基祖。他们的始迁祖是谁?因手头缺乏资料,暂告阙如。

台山王黄同一宗
据香港版黄氏族谱记载,冲蒌、斗山、都斛、南村王氏一派(主要在都斛南村),其实是洞口开基祖隐龙公之庶出,但为什么由黄姓改为王姓?故老相传,是因为嫡庶两派子孙分家,由家产的多寡引起纷争,各不相让而打起官司来,由于庶出一派人少势弱,加上有包揽诉讼者从中作梗,输了官司,无奈之下改姓为“王”。从此村中祠堂题额虽为“王氏宗祠”,但奉祀各世次神主,皆刻“某某黄公府君”。台城黄氏大宗祠倡建之始,南村各房父老及海外昆仲,也积极加入神主。时过境迁,南村先人曾有过三次集议,由王复改为黄,但三次复姓,均遇上瘟疫流行。这或属巧合,但村人皆惊,只好任之。据1984年调查,南村乡王姓12村共有856户,3422人。
按堂号分,黄姓属江夏堂,王姓则属太原堂,但在台山就不同。正如南村旅澳门宗亲王龙康早年写的《咏祖》诗所说:
江夏太原同一宗,先祖何故分家风?
从今兄弟同携手,不分南北与西东。
其实,由黄姓改他姓,或他姓改黄姓的现象,不但台山有,全国各地都有,有名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因少孤依永嘉黄氏而改姓黄。可知姓氏异化,不足为奇。

台山黄伍同一脉
在台山,向有“黄伍一家亲”,或“黄伍同一家”之说。何以这样?据潮境船步历代相传,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宣德年间,台山智刚房第十世黄邦用是船步的开基祖,时大江斗洞伍氏娶邦用公之女为妻,生下一子,一天该黄氏女携幼子回船步娘家省亲,子独出水塘玩水被溺死。她悲痛欲绝,寻死觅活。兄嫂虑其独回婆家,难以交代,且觉自己的幼子与被溺的甥子酷肖,乃毅然让她把自己的孩子带回斗洞去。此事始则瞒过,但后来终于真相大白,黄伍乃结为兄弟,代代相传。如今海外南北美洲,黄伍同隶云山公所,不论黄、伍有什么的活动,必定互请,港澳和内地也是一样,确是亲如一家。

丰富的黄姓宗族文化
黄姓的宗族文化十分丰富,除上述的认宗诗黄姓家喻户晓外,各地的黄姓还有不少与认宗诗或自己的祖先相关的专用诗和楹联,上面提到的黄峭山之妻上官氏和吴氏二位夫人作的是赐子诗(即所谓内八句),几乎各地有各地的“版本”,如潮州黄氏据说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统一的文字是这样的:
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
兴家创业各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
吾年八十难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
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该诗有的族谱说前四句是上官氏所作,后四句是吴氏所作;有的族谱则说都是峭山公本人所作。
据潮州谱记载,在闽粤及东南亚黄姓中,还流传出另一种“内八句”,也称“下马诗”,与“上马诗”相配,传说也是峭山公作,诗曰:
一脉流传往异乡,八言遗嘱实非常。
子孙追本敦前境,世代寻源仍旧乡。
鼎案碎全遵命语,牲仪腥热荐馨香。
亲功祖烈垂庇佑,三七分房具克昌。
还有一首被一些族谱称为“廿一公名赞”的诗,也认作“内八句”,前四句是峭山公和三位夫人所作,后四句是上官氏长子亦即廿一子中之长兄临别时作赠诸弟的。诗云: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瞿卢福林唐,
祖潭城光昌层贵,官吴郑氏永流芳。
峭公当日官何职,大宋奎章内阁郎。
代代子孙须谨记,枝枝蕃衍绍书香。
诗中前三句二十一字,是峭山公二十一个儿子之名。此内八句流传于闽粤一些地方及南洋。
深圳宝安坪山黄氏族谱所录的黄氏源流歌,也叫作“内八句”。诗云:
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
百里华封留政迹,千年翰院擅文章。
绵绵世泽流子孙,赫赫家声继汉唐。
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主阳。
诗述黄氏源流,梅江指旧嘉应州即今梅州,高阳即颛顼,说的是客家黄氏为颛顼帝后裔,派衍江夏。故该诗主要在客家黄氏中流传。但潮州谱认为该诗为诗人黄应谷所作之敬贺世系诗,非“内八句”。黄应谷作的世系诗共三首,此为第一首,另有第三首也被有的族谱当作“内八句”。诗云:
江夏名郡阀阅高,簪缨宦族产子豪。
御炉仙枝黄金榜,王阙瑶阶缘锦袍。
诗礼传家承祖德,文章华国迪儿曹。
本支百世千秋盛,万古衣裳冠大韬。
黄姓宗族特有的“内八句”和“外八句”等认祖诗,至今仍在各地黄姓中流传,说明黄氏族姓尊尚宗族的文化特征。它也是港、澳、台湾和广大海外华裔黄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文化心态和爱国主义心理的反映。
除认祖诗,在东南亚的海外黄姓宗族中,还流传一首回文诗(如图),诗从才字起读,依次诗句是:
才秀黄君道学开,
开学道君迎路来。
来路迎君千马返,
返马千君迎秀才。

 

据潮州谱称,此诗是赞颂黄氏学子汇萃,人才济济。其热烈盛况,跃然纸上。
黄姓宗祠和家庭专用楹联也不少,略举一二。黄姓家用楹联最常见有两副,其一是:
孝友无双;教化第一。
上联讲的是黄姓江夏始祖黄香,下联讲的是颖川黄氏始祖黄霸,都语出有典。其二是:
汪汪澄波;飘飘意气。
上联讲的是东汉时的著名人物黄宪,据说黄宪文才高绝而早逝,时人郭林宗曾称颂说“叔度(黄宪字)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下联讲的是北宋时期邵武才子黄伯思,史称伯思“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两联内容,有点古学的黄氏人一看便明白。凡门前挂有此二联之一者,主人必是姓黄。
宗祠楹联比家用门联多得多,但再多也带着黄姓印记。如:
树廿一宗支,追崇维廿一;
礼三千客食,配享以三千。
上句讲的是黄峭山二十一子分为二十一支;下句是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养游士三千的盛事。
最近由香港黄族宗亲会捐资共建的南雄珠玑巷黄氏大宗祠,门联是这样的。
江夏源北国,万石肇南雄。
此联为香港黄族宗亲会元老黄福培所撰写,上联指的是万派朝宗的江夏黄氏发源于北方;下联是说黄居正(号万石)是南雄的始迁祖。
作为黄氏宗族文化,还有祠堂与祭祀礼俗,以及族谱、名谱的修订等,但这些各姓均有,甚或大同小异,故不赘。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认宗诗及一些专用楹联,只有黄姓子孙才耳熟能详的话,那么作为在最讲孝道的中国文化中被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而被载入“二十四孝”中的黄香和黄庭坚,则是炎黄子孙都熟悉的事。特别是黄香,不但被载入史册和旧时的小学课本,近年出版的《新三字经》也这样颂扬他:“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并且以《小黄香》 为题,介绍了他的孝行,大意是:黄香是汉代江夏一位以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丧母。小小年纪的他便懂得孝敬父亲。夏天炎热,他总是把父亲的睡床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才请父亲去睡。在寒冬,他则先睡暖了冰冷的被窝,让父亲睡得暖和。黄香不仅以孝亲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宋代黄庭坚,也是个大孝子。母病逾年,他坚持昼夜探视。虽官至太史(相当于今天的厅级),但他也坚持每日亲手为病母洗涤便溺器物。史称黄庭坚性笃孝。只是他的孝名渐渐为其书(书法)名所淹盖。不过最近江西九江发现黄庭坚所写的家训,其中对家人有这样的告诫:“无以小时为争,无以小事为争,无以猜疑为心,无以有无为怀……”名为《山芥家诫》。这一发现,对研究黄庭坚的道教思想及其诗作文风都有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到黄庭坚的胸襟之大。
纵观黄姓发展的历史,深感最可贵的当然是黄姓家族的开拓精神了,不说传说中当初黄人由华北燕山地区一个崇拜黄鹂鸟的狩猎小氏族向东南远徙,后来怎样异军突起成为势力、地位仅次于凤鸟氏族的黄鸟氏族,以及黄国被楚灭亡后,又怎样南征北战,演变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夏黄氏。单从公元951年邵武大始祖黄峭山分家送子出征的那一壮举,便可见黄姓的开拓精神是多么典型!请听这位伟大的黄姓先祖的声音吧:“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这与孔老夫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迂腐论调相比,何等高明!再看一看那首传遍天下的别子诗: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勒马奔程自主张,男儿随处可开疆”,多么慷慨激昂,多么雄伟豪壮!“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简直就是对后来广大拓殖海外的华侨华人那种“落地生根”生活的预见。他还告诫儿子们:“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这种人定胜天思想和对未来的信心,正是开拓者的必备素质。正是这种开拓精神,使黄峭山的子孙从邵武走向闽粤,走向东南,散布中华大地。正是这种开拓精神,鼓舞着无数炎黄子孙,从东南沿海地区拓展南国,走向海外,将黄氏族姓的种子,撒播于全世界。

黄氏子孙对社会的贡献
大概也是由于黄氏祖先开拓精神的代代相传,黄氏子孙具有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对人类社会作出了不少贡献。历史上黄姓虽没出过皇帝,但有名臣如战国楚国大臣、被楚襄王拜相并封春申君的黄歇,西汉大臣“循吏”典范黄霸,清末维新派外交家、史学家、诗人黄遵宪等。有名将如三国东吴名将黄盖,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民国元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等。有学子如五代时开宗立派的绘画艺术大师黄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近代著名记者、报界奇才黄远庸,当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手头有本叫《百家姓的杰出祖先》的书,载入人物都是清代以前的。翻点了一下,其中的黄、张两姓为最多,均十二名。黄姓中除上面提到的几位外,还有“扬州八怪”之一黄慎,“西冷八家”之一黄易,都为人所熟知。
以上是以全国黄姓而言,在台山本邑,近现代出现过不少有贡献的著名人物。这些人物,都载入了史册,如1995年出版的《广东百科全书》,载入了三十八名台山人物,其中黄姓人物就占了九名,他们是:(1890年)首创广州电灯公司的近代企业家黄秉常,现代美国华人教育家黄伯飞,原广东省副省长黄洁,缅甸华侨报人、作家黄绰卿和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黄军军父女俩,越南华侨社会活动家、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第一任副行长、中山装的设计者黄隆生,版画家、美术活动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新波,戏剧理论家、诗人黄宁婴,昆虫学家黄明度。载入1991年出版的《民国人物大辞典》的台山黄氏人物更有十五人之多,为入典的台山七十七人中最多的一姓,而只有黄新波一人与上述重复。还有三名军界台山黄姓人物载入1993年出版的《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一书,他们为:少将、孙中山陵园拱卫处处长黄湘(惠龙),空军中将、副司令黄光锐,少将、军参谋长黄植南。抗日英雄、革命烈士则载入了《中国国民党名人录》,而在1992年印行的《台山县华侨志》人物传一章载入华侨人物的六十六名中,黄姓就占了十四名,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姓。
台山作为著名的华侨之乡,在百余万的海外乡亲中,黄姓当占一定的比例,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人移居美洲的历史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而黄姓便是最早到美国探险和定居的华侨先锋。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以黄姓人数最多,他们主要来自广东,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四邑,四邑又以台山为最。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的人数即是最多的。在1854年由广东新宁(台山)县华侨创建于三藩市的宁阳会馆中,黄姓在二十六姓中位居榜首,人数最多;该会馆商务董事职员由二十姓组成,具体人数分配,黄姓占十一人。在全美华人最大的社团、早期旅美华侨总机构“美国中华总会馆”中,台山黄姓也颇有势力。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中华会馆总董事之职即由来自宁阳会馆的黄公越担任。现代全美华人社团最高领导机构“纽约中华公所”,1938年3月至1940年2月的第十二届主席,也是由来自宁阳公所的黄剑农担任。全美最大,人数最多的姓氏社团三藩市“黄江夏堂云山总公所”的元老黄仁俊、黄湛礼,都是台山人。在美国有的地方,华侨华人也是以黄姓为众,如洛杉矶,姓黄竟说姓“罗省”(洛杉矶又叫罗省),以示黄姓在罗省是大姓。
海外的黄氏子孙,真正实践了“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志在四方,放眼天下”的先祖遗训,在海外艰苦创业,勇于进取,不少人事业有成,扬名海外。如本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第一批赢得全美承认的四位美国华人艺术家,黄姓即占二位,一位是女表演艺术家黄柳霜,一位是摄影艺术家黄宗霑,而他们都是台山人。还有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教学光学信息处理器的美国科学家黄庭珏,现任美国东方艺术协会最高荣誉顾问的著名画家黄磊生、美国华人教育家黄伯飞、美国华人市长黄锦波、黄思宁,美国侨社首领黄培润以及加拿大第一位省级华人(能源)部长黄景培等,他们的祖籍都是台山。海外黄姓乡亲,都富有爱国爱乡精神,不少人富了不忘故里,如已故的美国黄柏璇、黄礼羡等,因热心家乡公益事业饮誉乡梓。
在香港,台山黄姓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成立了香港黄族宗亲会,而该会又是台山首建的。本届理事长黄福根又是香港台山商会本届理事长,乃兄黄福培是宗亲会元老又是商会元老,兄弟俩对家乡台山贡献良多。黄炳礼、黄浩川、黄乾亨、黄乾利、黄赓平等,捐资为家乡办公益事业,不遗余力,为人们所熟知,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法律界佼佼者的黄乾亨的公子年仅三十四岁的黄英豪,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最年轻的议员。

英德州关于黄氏的记载

说明:鳌公家谱中记载从广东韶州府英德搬迁到广西宾阳,而鳌公之上的族谱失传,要想找到鳌公的渊源,就需要从英德找起。我通过网上其资料、英德县志了解到英德县有两大黄姓支派,其中英德沙口镇清溪村的黄姓是客家人,并且先祖是庆寿公,而鳌公是庆寿公的后裔,所以英德关于黄姓的记载和鳌公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英州黄氏始祖黄炯公乃黄井苗裔僚公之子。僚公,讳海虎,号良臣,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甲子)生。登进士第职授琼州刺史升太守,俸满归田经见嘉应州山水奇秀,随宅于五马坊水港口韩宁莆都第一里,置产立业。寿八十有二而终。葬本州北门城外西厢高峰桥王塘人形子山午向立碑。子庆吉、庆华、庆寿、嘉应建宗祀告峻,将峭公遗诗并各房故牒编汇诗一首,以使后裔遵守木本水源老幼亲疏一目了然,以诗为据。诗云: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人传江夏黄。百里花封留政绩,千年翰苑擅文章。绵绵世泽贻子孙,赫赫家声自汉唐。一见谱图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

僚公大部分后裔移居紫金、博罗。黄耿公,字曰章,元进士,至正三年(公元1343)由嘉应州移居任英州别驾,官至太守。后隐居清溪鹅豚寨。其墓座落望埠河头七星墩。

僚 公,字海虎。号良臣。妣周氏生五子:庆吉、庆章、庆寿、庆荣、庆安。由梅州始祖登进士第任琼州太守,立基五马水港口,即今嘉应州西门外城西三里黄塘,夫妇合葬。
一百三十三世祖
庆吉公,号廷政。妣吴氏,生二子:日升、日新。
庆章公,妣杨氏,生二子:日元、日享。
庆寿公,妣周氏,生二子:日章(絅 公)、日明(字起所)。插居江南省(今广东)。
庆荣公,字际可,又俊可云直可,号天禄。裔孙不祥。居和平。后分迁潮州、河源、英州、四川。
庆安公,裔孙不祥。后裔迁居龙川黄石。
一百三十四世祖
絅 公,号日章。妣马氏生二子:蔡、葵。登元朝三年壬年岁进越二年任英州太守(别驾)三十余年,寿年九十有余而卒葬英州(今英德)望埠河头七星墩,艮山坤向(后因建京广铁路复线,迁望埠大塘尾)。妣马氏诰封一品夫人,寿年九十六而卒,葬英州太平坑。絅公因年老还乡,隐居清溪鹅豚寨,后移居清溪大菜园立祠堂。退居时朝政封絅公收山租为退居生活费,山界为:“上至介牌石,下至望夫岗”。 絅公支系见后。

黄姓迁徙分布概括[转]

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

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

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

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各个版本的黄峭山至黄僚世系

  说明:下面是各个版本的从黄峭公到黄僚世系的不同版本,具体哪个版本是正确的,这个总说纷云,但我个人更加偏重黄榕生主编的那份记载,因为作者是翻阅了很多文献得出的结果,但对于家谱的修订,建议后人不要太过于攀附某一支,而应该更多注重文化和历史,还有多花点精力好好尽自己所能照顾好现在的家人。

一、循州《海龙虎谱》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六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井——历尧——冈——元义——阁——万荣——中章——先刚——春——尚义——淑能——震——文——景升——僚。

二、梅州市梅城内水巷口新璘保存之手抄旧谱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三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井——万一——士升——中章——元刚——春——尚义——淑能——震——文——景升——僚。

三、黄容声主编的《广东客家黄氏〈僚公宗谱考证本〉的考证》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872年生)——化(894年生)——道(919年生)——文(954年生)——省察(989年生)——春(1030年生)——仁(1069年生)——潜善(1107年生) ——久养,讳粳,又名景升(1141年生)——僚(1178年生)。

四、刘佑平撰编的《中华姓氏通书——黄姓》p175页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七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872年生)——井(894年生)——历尧(915年生)——冈(936年生)——元二(966年生) ——阁(994年生)——万荣(1032年生)——中章(1053年生)——元刚(1083年生)——春(1108年生)——尚义(1145年生)——淑能(1175年生)——震(1201年生)——文(1225年生)——穆(1253年生)——景升(1279年生)——僚。

五、刘佑平撰编的《中华姓氏通书——黄姓》P165——P170页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化——道——文——省察——春——仁——潜善——久善——僚。

六、江西南丰付坑乡《上井黄氏族谱》(此文采集自兰州大学图书馆附29)和江西历市《上横街黄氏族谱》(此文采集自北京内城大图书馆京馆谱3147)均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三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872年生)——井(913年生)——历尧(935年生)——冈(958年生)——万荣(979年生)——中章(1000年生)——元刚(1022年生)——尚义(1043年生)——淑能(1067年生)——震(1088年生)——文(1110年生)——景升(1141年生)——僚(1178年生)。

清远黄氏[转]

黄姓源于古黄国,系承陆终。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黄姓名列第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分布很广,尤以江南地区最为集中。

在黄姓发展史上,汉魏之际的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的显赫望族。这支黄姓宗族,代为冠族,世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至黄香、黄琼父子,江夏黄氏大昌于时,再传到黄琼之孙黄琬时,更臻于极盛,被时人誉为“江夏黄氏,天下无双”。晋代以后,由于任官和战乱多种原因,江夏黄氏陆续向大江南北迁徙,播迁到全国各地。故后来的中国黄姓人多以“江夏”为郡望。

宋元时期,江夏黄氏播迁各地的诸分支中,最为显赫的是金华和邵武两宗。其中福建邵武黄氏的后裔盛繁于闽、粤、台、赣、湘、川各省,成为与金华黄氏齐名的显赫支派。今清远市域黄氏族支,多属福建邵武黄氏裔系。

在清远市姓氏人口排序中,黄姓居第2位,拥有族众33万多人中以连州最多(68481人),次为英德(64650人)、清新(57694人)。像陈姓一样,黄姓的分布极为广泛,支派繁多。

最早入境的黄氏族支始于唐末。时有连州西岸鹅江黄氏,先人于唐末从福建迁来,其在福建的上源世系,今已无从查考。至唐光启三年(887),这支黄氏出了位光耀门楣的进士黄匪躬,族人遂以他为入连始祖。其后裔多聚居于今连州西岸镇内。连南三江的一支黄氏亦于唐末从福建迁来,至五代,这支黄氏出了位官至南汉尚书左仆射的黄损,族人遂以他为开基始祖。黄损有4个儿子,除1子留居三江外,其余3子均迁连州,分居西岸、东陂等地,后来又有分支移居湖南蓝山县地,留在连州、连南的后裔现有2300余众。中以东陂塘头坪村最为集中,现有黄损后裔1300余人。

黄氏是连州市的第1大姓,入境较早的还有丰阳夏湟黄氏、星子油田黄氏、星子黄村黄氏等。夏湟黄氏开基祖名必达,入迁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族谱称其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季曾孙。这个家族在连州已传30代,形成了以夏湟为中心的族裔散布丰阳、东陂、西岸、保安诸地众多村寨的庞大家族网络,丁口逾万。星子油田黄氏,来自梅州河田村,入迁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现发展到1800余人。星子黄村黄氏亦为黄庭坚后裔分支,开基祖元登、元桂、秀实3人系黄庭坚的第7代裔孙,入迁于宋末元初,发展至今,逾3000丁口。连州籍妇女黄秀华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黄丽辉曾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福建邵武黄氏的开基始祖叫黄惟淡,来自河南光州固始。邵武黄氏后来所以知闻于天下,归功于他孙辈中出了个影响深远的族星黄峭山。在中国黄氏发展史上,黄峭山是一位对后世族人起过重大作用的中兴显祖。他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娶有3房妻子,生了21个儿子。据传在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正月初二这一天,年已80的峭山公忽然置备酒席,广邀亲朋,大宴宾客。席间,这位性格特别的老人当众宣布一个惊人的决定:除3位夫人各留长子侍奉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独立创业。在他这个历史性决定的影响下,这个家族后来不断裂变出许多新的分支,迅速地散布江南大地和尔后的海外华人世界中,成为当今黄氏族群中族众最多、分布最广的显宗巨族。清远市域现居黄氏,亦多为其裔。上文提到的从梅县河田迁居连州星子油田的那支黄氏,应属黄峭山的后裔分支。今清远市域黄峭山的后裔,以其第二十子黄升的裔系为多,次为其第九子黄化的后代。

黄峭山第二十子黄井为郑夫人所生,他当年遵父命告别亲人故土后,携带着家室前往他曾担任过县令的江西南丰觅居,择居于该县双井头村。尔后,这支南丰双井黄氏发展成为江南著族。

南宋时,黄井的一个叫黄行密的裔孙,曾官宁宗皇帝起居郎,后因被诬亲其所亲而贬为广东始兴县令,当行至梅关时又接到加贬令,削职为民,允其择地落居。于是,黄行密一家遂在南雄珠玑巷定居下来,时为南宋嘉定四年(1211)。后裔尊他为入粤始祖。

黄行密有3子:仁远、仁逵、仁达。其长子仁远生义质、义贤。南宋祥兴元年(1278),义质由南雄避居英德乌塔村(地址在今英德望埠镇内)生道全、道广、道福3子。其后道福由乌塔村迁今英德大湾古道创居,从而成为英西黄氏始祖。他的后裔散布今大湾、浛洸、黄花、大洞、水边及清新、阳山的一些村寨,另有分支移迁肇庆罗定、广西梧州等地,人口数以万计,发祥地大湾现有其裔5000余众。

义贤的后裔由南雄迁居广府南海。元代后期,这支黄行密后裔分支中,有个叫黄文清的族人携眷及侄儿凤廷又由南海北返,择居今佛冈水头东坑。凤廷生一子黄胜。黄胜生育4子,各成房系,裔孙衍居佛冈各地,并有分支移居今清城和英东等地。今佛冈4.5万黄姓人,多为其裔。于是,黄胜遂被裔孙们尊为佛冈黄氏开基始祖。

英德沙口清溪黄氏是英德另一大黄氏支派。其开基祖黄絅,旧县志载其为江苏泗州人,但族裔都说他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并且是梅县黄氏开基祖黄僚的后代(今从其后裔所说)。关于黄僚其人的家世,彭光宇等人编著的《黄姓史话》(200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和《梅县志》都说他是黄峭山第9子黄化的后代;刘佑平编著的《中华姓氏通史·黄姓》(2000年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则说他是黄峭山第20子黄井的后裔,还有1995年龙川县政协文史委主编的《龙川姓氏渊源》亦称黄僚是黄井的后裔,英德沙口和连江口两支黄僚后裔支系则一致称黄僚是黄井的后裔。两种说法,孰对孰误,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考。本书暂从其裔所说。英德沙口黄絅裔孙提供的资料说,黄僚有5个儿子,黄絅是第3子庆寿的儿子,生活于元代,为元朝进士,元至正三年(1343)授任为英州别驾,元灭明兴,他择居于英德沙口清溪村。这个家族兴旺发达,族属散布沙口、望埠、横石塘、英城、桥头等多个乡镇,数以万计,成为英德黄氏族群中强宗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