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讨论是我在村里的“十友”群里发出去的讨论。说实话,我对这个东西已经没有半点热情。正好看到群里有一些不满的情绪,我就发了这样一篇讨论,我觉得已经很客气了。
昨天力客(音译)提到了一些疑惑,我觉得有必要做点开放性的讨论。讨论之前我先说明:首先,我相信力镐(音译)是因为添丁高兴,所以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其次,所有讨论对事不对人。
一、对疑惑的讨论
我觉得:我既是最没有资格,也是最有资格讨论这个疑惑的人。
1、我是最没有资格讨论的人
除了春节期间的偶尔聚会,我都没有参加各位的其他聚会,这个是因为我有一个挡箭牌:身居北京,确实太远了。但是,就算是在南宁,我相信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抽得空,特别是需要坐班的人。有人说可以请假,可是平时自己家庭的各种事情已经请得够多了。所以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意愿。
2、我是最有资格讨论的人之一
我结婚、乔迁、生子都是在北京搞仪式性的活动,自知不应该让各位千里迢迢跑来这边,所以基本都不打搅大家。我也很感谢群里那些考虑到我远在他乡,不打搅我也不怪我的人。当然,如果真有人怪,那我也依然很从容,毕竟忠于自己自由的内心最重要。
大家看到,上面讨论都是基于对考虑他人的前提。所以,我认为:力客提到两个时间三朝、正月十一,加上满月,三个时间点,选择其中一个时间大家最有空的时间叫上大家,是最理想的情况。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只选一个时间,理由很简单,习俗里女孩只有满月一个时间点,但是男孩女孩绝对平等。如果有人质疑男女平等,我可以跟他六亲不认。
二、探讨乡村的“十友”
“十友”,最初是指:称相友好的十个人,起源在唐朝的汉民族,流传于南方客家人,现在也叫“兄弟帮”。大家请注意,最初“十友”并不一定同年出生(甚至可以跨村),我记得老一辈也不是要求同一年。另外,女性也有类似的“十姐妹”。
“十友”广泛存在于客家,是因为我们的先祖经常迁徙,以前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都很差,想在新的地方要立足,就需要团结,特别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这种团结的力量很大,不仅仅限于日常互助。比如,太平天国最初就是客家人为了生存,由团聚在一起的兄弟帮发起。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条件更好了,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良好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可用依靠自己闯事业,“十友”的作用逐渐变弱。随着城市化到来,支撑“十友”的道德环境也将消失,大家想想各自的小孩,大部分在城市长大,他们不可能再维系“十友”这种关系,取而代之的是继承“十友”精髓的朋友和同学。
前两日,有人跟我提到现在大家都不热情,也聚不到一起。这个是社会发展和农村结构变化的结果,甚至“十友”未来回逐渐消失,这是大趋势,不必惋惜也不用抱怨。
三、“十友”的未来
我没有找到挽回“十友”这种现象的方法,我相信也不可能存在,因为“十友”的生存土壤基本已经瓦解。
但是,在家群里的各位,同一个村,同一年出生,一起吃过饭,一起猜过码,也算是一种缘份,如果你们希望能尽量延续,光靠道德和热情支撑不了,只能尝试将“十友”回归到文化层面来运行。这里一些想法供大家讨论:
以遵循个人自由意愿为前提,只保留强制性的春节聚会。个人的自由和意愿高于一切,我甚至觉得群里的人可以自由退出“十友”,当然也欢迎随时加入。
春节基本群里的都会回去,大家一起吃个饭,猜猜码,聊聊天,回忆回忆儿时的趣事,交流一年的体会,来年的机会。而且每年一次已经完全足够,可以每年投票看看年前人多还是年后人多,选择人多的那天聚聚。另外,聚餐必然产生成本,现代社会都流行AA制,加上春节喜庆发红包给做东的人,所以强制每个人适当的人情既合理也有必要,而且要跟上物价。
也许有人看到我的讨论会不高兴或者不同意,这都没有关系,这是开放的讨论。我坚信一个东西要想长久存在,必须要自由、开放、包容,加上广泛共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