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第十一章

这里的冬天很少到零下,可是如果下起雨来,哪怕气温达到十几度,天气也是冷得让人难受。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本来就很差,二中又是新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就更差,春夏秋冬,男生和女生都洗冷水澡,女生有专门的澡堂洗澡,她们有时候还可以到饭堂打热水洗澡。

男生则没有澡堂,靠近男生厕所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圆形大水池,水池有一圈水龙头,男生就是在这些露天的水龙头洗澡。每天课间操一直到晚饭之前,男生陆续来这里洗澡,大家都是把上衣和裤子都脱下,穿着短裤洗澡。洗完之后,大部分男生会到旁边的男厕所换下短裤,也有部分男生懒得到厕所换,直接在背靠路边的另外一个半圈换,先把身上湿裤子的水尽量拧干,然后穿上干短裤,最后把湿短裤从其中一个裤脚换出来,更换的过程中干短裤会被弄湿,不过等到洗完衣服的时候就已经干得差不多。刚上初中的时候,我被这种换短裤的方式惊呆了,也不知道学长们是怎么完成这个操作。阿丹学得很快,他专门在宿舍给我们演示了过程,我才学会这个方法。

现在我已经习惯春夏秋冬洗冷水澡,不过在特别寒冷的天气依然觉得冷得打哆嗦,有时候还刮着西北风,用阿克的话说:冬天里能够站在圆形水池洗澡的人都是硬汉子。以前每次洗澡冷得打哆嗦的时候,我就会去想科学家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都是要受尽磨难最后才能够成才,我这点冷不算什么。今天我在冷风中洗澡的时候,想到如果笛卡尔在二中这样的寄宿学校,或许早已经病倒好几次。

今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冷,前两天又下着雨,湿冷的寒风无处不在,穿多厚的衣服都没有用,这些寒气无孔不入,只有待在被窝里最暖和。不过早上灯一亮我就飞奔下楼,来到水池边上去看我的自制冰块。我在附近的草丛里找到了昨晚放的口盅,用手摸了一下里面,水的表面果然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这阵子晚上的温度可能会达到零度以下,这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同学们当中都在流传着晚上放水到外面可以结冰的事,昨天晚上我专门到阿新的家里看天气预报,说夜晚的气温会降到零度。

我第一次做成冰块,学生开始陆续下来刷牙洗漱,我看见阿定,朝他兴奋地挥了挥手:“我成功了!你看这是我做成的冰块!”。

“真神奇,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试了两天都没有成功。”他用手指往口盅里摸,手指用力压了一下,薄薄的冰面就裂开。

“你放的水太多,我只放了一点点。”我很得意地告诉他这个秘密。

处在北回归线的我们很少看到过自然形成的冰块,我在小学的时候见识过冰雹,那次冰雹下得很大,最大冰雹有乒乓球那么大,那场冰雹把家里的三华李和三月李全都打掉。我听奶奶说二十多年前这里非常罕见地下过一场雪,这给予我一个期盼,希望能够亲眼看一次下雪天,可是迄今为止都没有见过。

这几天的天气又给了我很大希望,期待能够看到一次下雪天,课间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是否会下雪。

阿丹带着颤抖的声音说:“以后有了钱,冬天的时候,我要去北京看一次雪。”

阿克又打击他:“你这个小身板,要是去了北方,早就被冻死了。”

“下雪的时候其实不冷,物理课本说到凝固吸热,报纸上也说下雪天并没有那么冷,所以大家可以出来玩打雪仗,倒是雪融化的时候会非常冷。”

阿丹从我的话中获得极大安慰,他很开心:“我相信知识渊博的阿靖。”

阿强补充:“下雪应该去东北看,听说那边的雪下得又多又大,会有鹅毛大雪。”

“东北太冷了,小心耳朵被冻掉,我们村有去东北打工的说,冷得耳朵冻掉了都不知道,撒尿出来马上变成冰棍。”阿宝很自信地说道。

地理课本上讲过东北的位置,我对那里没什么概念,只知道中国最北端的地方漠河就在东北。地理老师还说东北曾经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那里半年的时间都在下雪,冬天没有绿色带叶子的蔬菜,只能吃大白菜、冬瓜和南瓜。

转眼就进入腊月,跟往年一样,天气只是冷得让手长冻疮,却没有下雪。再过两周就到期末考试,班主任说这次考试非常重要,课程都已经全部学完,这次考试是检验中考能力的一次机会,我非常重视这场考试,我不能再像期中考试那样,这次的目标还是要拿到全校第一。

接下来两周时间,我不再跑步,不再读课外读物,也不再去阅览室,我也学其他更勤奋的同学,每周只有周日上午自习完之后才回一趟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我能感受到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拼命,特别是平时成绩排在前面的那几位。

期末考试终于到来,我觉得自己准备非常充分,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到位,我要一洗期中考试的耻辱。

第一天上午和下午分别考完语文和政治,我写完题目之后又检查了两遍,一直到考试结束才交试卷,我曾经听说上一级那位中考全镇第一的学长总是会提前交卷,我知道这个并不适合我。

每次考完试我都会自己来到操场旁边的几棵苦楝树下休息,调整自己的状态,我不想和同学们讨论答案和考试情况,这样可以避免自己被已经考完的科目干扰,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快两年,效果非常好。

我正看着树上的叶子发呆,发现阿扁慢慢走过来,他是政治科代表,去年开始他总是能在政治考试中拿到一百分,这让我内心羡慕、甚至有些嫉妒。后来我发现他把知识点写在字条上,几乎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在背题。阿扁完全地落实政治考试的应对最佳策略:所有的科目里面,只有政治完全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他其他科目成绩并不好,通过政治可以把总分拉高不少。

我很佩服阿扁在政治科目上的努力,不过我没法做到和他一样,因为中考总共有六个科目,每个科目都要兼顾,而且我也相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劳逸结合,他可以不午休,如果我不午休就会导致晚自习的效率非常低下,思考数理化题目的时候会感觉大脑僵化。

我和他打招呼:“你也过来了。”

“是的,这个地方很好,可以避免和同学们讨论考试答案。”

看来他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我们两个人坐在那里,谈论的话题都尽量避开考试和学习,一直到午饭时间,我们就一起走过操场,到饭堂前的空地吃饭。

考试一共进行了三天,数学和物理我回答得非常好,我觉得应该可以拿到满分,最后一天下午考完化学科目之后我和阿定一起去跑步。

“我觉得这次考试题目的难度适中,大部分科目我都提前做完并进行检查。”我怀着很放松的心情对阿定说,终于可以和大家讨论考试情况了。

“我的数学考得不太好,最后一个题都没有写完。”

我安慰他:“这题比较难,得结合坐标系和一元二次方程才能解开,我最后几分钟才解出答案。”

他听完后觉得轻松了很多,他觉得如果我都那么费劲,那么几乎没有多少人能答完数学题。

我们一路聊了其他科目的情况,两个人的答案都差不多,这让他觉得放松了不少,在他眼中我的答案就是近乎标准答案。

 

每个学期最放松的时刻就是考试结束后的这一周,没有功课,没有作业,也不用复习,几乎没有任何学习压力,阿定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一周。除了做老师发下来的寒假作业,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数学与哲学简史》,今天讲到阿贝尔和伽罗华,他们成功地解决了一元高次方程的公式解问题。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元二次方程,通过求根公式可以很快地获得解,我从百科全书上了解到一元三次方程和一元四次方程有根式解,一元五次方程则没有根式解。

“关于一元五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数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将近二百五十年都没有结果,最后被挪威的数学家阿贝尔成功解决,阿贝尔证明了一元五次方程没有根式解,并且第一次研究椭圆函数,而椭圆函数最终为解开费马大定理指明了一条大路。”

“彻底解决方程根式解问题的人是著名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成功证明了一元五次及以上方程都没有根式解,并且极具原创性地开创了数学的一个分支群论,群论是近世代数和数论的基石。伽罗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除了继续他的数学研究,还参加了政治活动,他强烈支持共和主义,最后年纪轻轻就死于一场决斗之中。”

读到这里,我发现自己也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却才第一次听说群论、椭圆函数,这些概念对我来说犹如天书一样,我对自己的理想不禁又有几分犹豫。不过我用从杂志《读者》上看到的一个词安慰自己,那就是:大器晚成。历史上确实也有很多科学家和数学家很晚才做出成就。

期末考试结果出来了,数学和物理两门课我都拿到满分,总分全校第一,我松了一大口气,我走出了自己的“中世纪”,看来竞赛这样的野路子似乎并不合适我,还有一个学期,我继续努力,争取拿到理想的成绩。

阿定没有如自己的愿望,他没有考进全校前十名,我安慰他:“没关系,还有一个学期的复习时间,你这次的数学已经进步了,下学期把化学、政治再提高一点就可以。”

“希望如此,我还是很羡慕你,总是能够通过努力后,如预期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过,我也会努力的。”

接下来两三天是期末总结,各科老师发试卷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班主任总结一个学期的情况,每个人写自己的学期总结和心得,这两年多来都是如此,等到全校评优秀、发奖状之后,就放假了。

收拾完东西,我和阿定一起骑车回家,路上他问我:“你寒假有什么计划吗?”

“我打算在家的时间,早上和晚上都抽时间复习这个学期的内容,这样避免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忘掉。”

“我也有这样的打算,必须得下定决心抽时间学习,不然真的要后悔了。”

我们聊着聊着,就来到了黄岜村的村口,我和他道别,转弯进村,不一会就回到家里,寒假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