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第十三章

我家的惯例是初三去外婆家,初四的时候姑姑回来,这样可以和其他村的习惯错开,保证所有人都可以团聚。听长辈说以前也是遵循老习惯初二各回各的娘家,可是这样往往会导致女儿回来了儿媳妇却都回娘家,于是才改时间。

我已经三年不去外婆家,小时候几乎每年都去,那时候觉得只有去了外婆家才算是真正过年,外婆家离我家比较远,这也是我一年当中距离最长的远行。我外婆家在两个县城的交界处,那里的山比黄岜村的山更多也更高,有一座非常巨大的山峰叫将军神,那是全镇最高的山峰,山的另一边就是两县分界线,每次去我都喜欢和表哥表姐们在山下面玩,山脚下有一片草地,在那里经常能看见黑山羊和马,我们还可以在那里找野果吃。

今年我要去一趟外婆家,外婆家里我家距离长达十五公里,以前骑自行车要很久,现在有爸爸新买的摩托车后比以前方便很多。爸爸开摩托车先带我和大妹来到省道与进村路的交接处,然后回去接妈妈和两个弟妹。

我和大妹等得无聊,往里面走一小段路,很快就看见这一带有名的石夹大峡谷,峡谷两边是高耸的石灰岩,旁边是一片大草坪,草坪上有几头黄牛在啃草,草坪的南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每逢春节期间,这里都人山人海,很多人都聚集到这里打牌、对歌,后生哥和后生妹们也回来这里玩,其实就是互相找对象,爸爸妈妈原来就是在这里相亲。

人到齐之后我们步行进村,来到外婆家,外婆家还是泥瓦房,这种房子冬暖夏凉,进门的时候两位老人正在和大姨们聊天。

我和弟弟妹妹向前打招呼:“外公外婆新年好!”

“噢,阿靖来到了,快点过来,外公好久不见你,都长这么高了。怎么样,今年考试成绩好吗?”

外公是读过私塾的人,他最关心我们的学业。

“今年也考了全校第一。”我心里很自豪。

外公也非常高兴:“好,很好,你比你大表哥厉害!目标武缘高中,好好努力!”

我的大表哥去年中考,他的成绩一般,最后他去了隔壁县城的高中上学,那里离他家更近。

“阿爸你别表扬他太多,从小到大他都容易骄傲自满。”妈妈嘴上这么说,听到外公的表扬,她比我还高兴,我一直觉得自己骄傲自满的性格遗传自她。

“我会尽力考上武缘高中,还有一个学期准备时间。”

我很喜欢和外公聊天,他勉强算是读书人,他会给我讲很多以前的事情。外公在人民大公社的时候当过大队长,他总是说那时候困难啊,现在多好,那么好的条件,后生们要珍惜。

我听大舅说,大跃进期间,外公没有按照乡里的要求报浮夸的亩产数据,留住了一些粮食,村里很多人在饥荒时期勉强能填饱肚子。后来被人告发,他和另外一个副队长为此逃到了临近的省份江西,一直到浮夸风过后才回来,外公回来之后就没有再担任队长。外公对这段经历并没有太多的埋怨,文革结束后他又当过几年的村支书。

中午的时候,外公外婆的五个女儿都回来齐了,每家都带两三个子女,大舅和二舅也一起过来,一下子房子里热闹非凡,看着外公外婆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想这应该是他们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刻。

第二天是初四,这一天是黄岜村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我只有一个姑姑,她上午十点就已经到家,姑丈和两个表弟也一起过来,两个表弟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直住在一中,他们都很喜欢来村里,逢年过节我们经常一起玩耍,爷爷的四个儿子今天聚在一起吃饭。

劏鸡和拜神由小叔操办,小婶们忙着煮饭、洗菜和各种杂事,我爸爸是主厨,他安排二叔切菜,他除了炒菜还负责最重要的那一两道菜,今天是我们都喜欢的八宝生鱼片和白切西洋鸭。

姑丈是一中重点班的班主任,也是一中的特级物理老师,他带的班级总是能出优秀学生,很多人都考上武缘高中,前年考上八个,创了一中的记录,他现在却只是代课教师。几年前他要第二个儿子,违反计划生育法,学校有人写告发信,他被移出正式教师编制。姑丈的教学能力强,他当时以离校作为要挟进行过反抗,学校用重金留住了他,同时也承诺找时机重新给他转编制,可是一直拖到现在都没转成。

姑爷、伯父和爷爷坐在一边,他们聊着家常,不过一会儿他们聊到了我的成绩,姑丈对我爸爸说:“阿靖当时应该调到我们一中,一定能考得全镇第一,可以很轻松考上武缘高中,甚至都可以稳进民族班。”

上学期我拿到了全校第一,全镇只排第五。

我爸爸一边切生鱼片一边回答:“那时候谁会想那么多,他也是去年成绩才好起来。”

爷爷也喜欢这个话题:“当时分学校是抽签分配学生,我和阿广提过,通过姑丈可以转到一中。”

我听完心里偷笑,当时可没有人说要让我转入一中,都是我成绩变好之后,家长觉得如果是在一中的话,我更有把握考上武缘高中。

我有点不太服气:“二中也可以,去年中考第一的就是二中的学生,一中只是考上重点的学生比二中多三四个。”

姑丈笑着说:“老师和班级气氛很重要,二中的老师经验不足,很多好学生都没挖掘出来。”

姑姑也支持这种看法:“每年一中和二中选学生的时候都是平分优秀的学生,前两年一中考上武缘高中的比二中的多差不多一半,说明这个和学校、老师有很大的关系。”

姑姑的话我没法反驳,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学生确实是按成绩平分到两所初中,我心里暗地想:一定要考出优异的成绩,这个不仅关乎我,也关乎二中。

开饭的时候,还是按男女分开做,听长辈说这是自古以来就这样,我和堂姐一直觉得这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也是封建腐朽的思想。家里男女比例不是严格的一比一,有时候是堂姐来我们这里坐着一起吃饭,有时候我也会挤到妈妈和婶婶他们那边去坐着吃饭。

黄岜村的这些习俗并没有被严格地执行,比如说女孩不能去神社,还是会有人去,这个似乎和我们这个族群人的特征有关,也可能和这里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儒学的那一大套原则也就是给读书人套上枷锁。

很多教条在黄岜村也不一定按死规矩遵守,包括拜神、拜祖宗、过节等各种繁文缛节,都是随意而安、点到为止,甚至面对大规模社会运动的时候,这里都能淡定自若,当然更多可能是因为这里山高皇帝远。

历经太平天国动乱、民国混乱、二战和内战等风风雨雨,黄岜村从来没有涌现出一个烈士和英雄。甚至在文革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我听大伯公说那时候村里的三个地主也没有被批斗,上面有人下来调查,族里的人就说他们不是地主,就是忙不过来了请人来帮忙。那时候也有一两个激进的分子想闹事,都被长辈们以家族的名义压下去,十年间村里没有人被斗得很惨。远离外面的纷争,大家都过着安分的生活,这似乎是黄岜村得以平稳延续至今的秘密武器。

 

过年这几天时间飞快,转眼就到初八,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已经开始出门,过两天我也要收假回去,按学校要求,毕业班要提前一周回校。上午我把床单洗好后拿到楼顶去晒,天气真好,阳光明媚又暖和,前两周还透骨的寒气突然不见了踪影,这里的冬天很短,还没到正月十五,天气已经迅速上升到二十五度,可以直接穿短袖了。

我往西边的田地看,村里的农民们已经开始在农田里忙碌,阿东正和家人在田里犁地,他家的地并不多,他的爸爸把那些外出广东打工的人的地都包过来种,外出打工的人家没有劳动力,把地包给阿东家种,阿东家只需要帮地的主人交农业税,年底的时候送一袋粮食就可以。

阿东的爸爸是典型的农民,他皮肤黝黑,下地干活总是带着头巾,虽然个头不大,但是干活非常利索,别人一天只能犁一亩多地,他可以犁地超过三亩。每次看到他爸爸,我总会想起《地道战》和《地雷战》里的农民形象,听阿东的妈妈说,他爸爸在人民大公社时期经常拿到先进农民代表,从他爸爸的言语中我也能感觉到他很怀念那个时代。

阿东还有两个哥哥,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村里的青年都纷纷南下打工,他爸爸都不允许自己的儿子跟去,要留在家种田种地。这两年很多去深圳的人赚到钱,他的观念也开始转变,去年他让自己的大女儿去深圳做鞋,不出意外,阿东今年毕业后就会跟着他姐姐去深圳。

这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南下打工,确实能挣到钱,同时造成了很多儿童和父母分开的现象,我小学超过一半的同学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每年都只能和爸爸妈妈重逢一次,他们当中会有一些调皮、不听话的孩子,阿健是其中一个。

阿健的爸爸妈妈是村里最早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他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带着弟弟跟爷爷奶奶一起住,他经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而且总是偷东西。在村里他经常偷果、偷甘蔗,在学校他会偷墨水、作业本和钢笔,品行恶劣是所有人对他的评价,甚至包括老师,以至于只要有人丢了东西第一时间就怀疑他。他帮爷爷放牛,经常去游泳,晒太阳,全身都晒得黝黑,因为嘴巴长得有点尖,很多人都给他取外号叫老鼠,老鼠也靠偷吃东西为生。

进入初中之后,他和阿东在一中,阿东说他还是没有改掉喜欢偷东西的毛病,他经常偷班里同学的日常用品,有一次他甚至偷宿舍同学的钱,结果被学校警告处分,初二的时候就被学校劝退,村里的人都说他已经去广东打工,不过阿东说他爸爸把他送到城里上学了,他们家现在也很少回村里。

我一直都不敢和他走得太近,他和我借过一次墨水,递给他的时候我看见他双手被墨水弄得脏兮兮,他说自己正在修钢笔。我以前一直认为他是无可救药的坏学生,可是进入初中之后,慢慢觉得或许这并不完全是他的过错,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爸爸妈妈也丢下我们南下打工,我是否也会变成像他这样。

当然也不是所有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的小孩最后都像阿健一样变坏,很多小孩也很听话,即使每年只能和爸爸妈妈见一次面,在爷爷奶奶的养育下也都健康地长大。只不过以我所看到的情况,无论是村里还是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爸爸妈妈大都留在孩子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