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客家风情

客家风情

[转]武鸣特色美食

隶属广西南宁市的武鸣,位于南宁市北部,武鸣地区古属西瓯、骆越地。秦始皇开36郡,一说属象郡地,一说属桂林郡地。武鸣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不仅可以看山秀洞奇、四季花开,体验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游,还能玩漂流野营和休闲体育项目。

武鸣山水秀美,不仅有享誉南宁内外的风景名胜。美丽的壮乡武鸣还有着很多颜值与美貌并存的特色美食。

旱藕粉

旱藕粉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在武鸣的各大小饭店和寻常百姓家都倍受食客欢迎,特别是每年春节、农历七月十四等重大节日,灵马旱藕粉更是供不应求。旱藕粉是灵马自古就有的特产,据传,南明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何腾蛟驻永宁阻挡清军,12月,永历皇帝西逃贵州安隆途经永宁乡(今灵马镇),有膳食姜芋粉的记载,留“姜芋粉永宁美食物也”的口誉。

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叫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5种颜色而得名。它是武鸣壮族群众在过清明节和农历“三月三”歌节时,家家户户都蒸煮的一种糯米饭,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武鸣榨粉

榨粉不仅在武鸣久负盛名,而且名扬南宁市内外,还被列入了第七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关于武鸣榨粉的制作过程甚是繁杂,这里就不赘述了。做熟的榨粉食法多样,有的直接装碗粉会很酸且粉汤稠,有的清开水冲淡,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佐料和调味料食用。

柠檬鸭

关于柠檬鸭的历史渊源与一个人、一条路、一座山有关。1914年(民国三年),祖籍武鸣的两广都督陆荣廷决定劈高峰山开路,修建广西第一条公路——邕武公路。村民遂宰杀界牌水塘鸭招待,用自家腌制的柠檬、酸辣椒、蒜头、生姜等烹饪,酸辣爽口,香而不腻。

由于当时修建公路每天有大批民工聚居,甘家便在路边支起小店,随着道路开通,往云贵两省的运输车辆和人流不断增多,甘家界牌柠檬鸭店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南宁美食。

武鸣八宝鱼生

武鸣鱼生是独具特色的壮家美食,其中两江镇的八宝鱼生远近闻名,在两江镇有“无鱼生不成宴”之称。据了解,制作八宝鱼生首先要备好大野芋杆、木瓜丝、花生、洋葱和鲜姜丝、黄豆、木耳、粉丝、紫苏、香菜、柠檬、大蒜、鱼腥草等8种主料。

其次把炒好的花生和黄豆碾磨成粉,把木耳切丝炒好;接下来是杀鱼放血,大鱼去鱼皮(小鱼刮鳞),用吸水纸包起鱼肉吸干水分,再切成厚度适合的生鱼片(小鱼带骨切成薄片);最后把生鱼片和配料倒入一个大盘中,加入新鲜花生油、食盐、辣椒酱、酱油、白醋等佐料用筷子拌匀即可食用。做成的八宝鱼生香味扑鼻、入口脆滑,嚼起来满口浓香。

灵马鲶鱼

在广西各地的城市里或在公路边,人们总会看到“灵马鲶鱼”饭店,其分布之广,名声之大令人惊奇。“灵马鲶鱼“是灵马镇的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本土佳肴,也是武鸣乃至整个广西饮食产业的一个响亮的品牌。

武鸣居住着许多的壮族同胞,众所周知,壮家人热情好客,并且酒在壮家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壮家人向宾客敬酒的“12杯”之俗:“12”与壮族传统文化有待解之谜。

探讨乡村“十友”现象和它的衰亡

这篇讨论是我在村里的“十友”群里发出去的讨论。说实话,我对这个东西已经没有半点热情。正好看到群里有一些不满的情绪,我就发了这样一篇讨论,我觉得已经很客气了。

昨天力客(音译)提到了一些疑惑,我觉得有必要做点开放性的讨论。讨论之前我先说明:首先,我相信力镐(音译)是因为添丁高兴,所以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其次,所有讨论对事不对人。

一、对疑惑的讨论
我觉得:我既是最没有资格,也是最有资格讨论这个疑惑的人。

1、我是最没有资格讨论的人
除了春节期间的偶尔聚会,我都没有参加各位的其他聚会,这个是因为我有一个挡箭牌:身居北京,确实太远了。但是,就算是在南宁,我相信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抽得空,特别是需要坐班的人。有人说可以请假,可是平时自己家庭的各种事情已经请得够多了。所以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意愿。

2、我是最有资格讨论的人之一
我结婚、乔迁、生子都是在北京搞仪式性的活动,自知不应该让各位千里迢迢跑来这边,所以基本都不打搅大家。我也很感谢群里那些考虑到我远在他乡,不打搅我也不怪我的人。当然,如果真有人怪,那我也依然很从容,毕竟忠于自己自由的内心最重要。

大家看到,上面讨论都是基于对考虑他人的前提。所以,我认为:力客提到两个时间三朝、正月十一,加上满月,三个时间点,选择其中一个时间大家最有空的时间叫上大家,是最理想的情况。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只选一个时间,理由很简单,习俗里女孩只有满月一个时间点,但是男孩女孩绝对平等。如果有人质疑男女平等,我可以跟他六亲不认。

二、探讨乡村的“十友”
“十友”,最初是指:称相友好的十个人,起源在唐朝的汉民族,流传于南方客家人,现在也叫“兄弟帮”。大家请注意,最初“十友”并不一定同年出生(甚至可以跨村),我记得老一辈也不是要求同一年。另外,女性也有类似的“十姐妹”。

“十友”广泛存在于客家,是因为我们的先祖经常迁徙,以前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都很差,想在新的地方要立足,就需要团结,特别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这种团结的力量很大,不仅仅限于日常互助。比如,太平天国最初就是客家人为了生存,由团聚在一起的兄弟帮发起。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条件更好了,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良好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可用依靠自己闯事业,“十友”的作用逐渐变弱。随着城市化到来,支撑“十友”的道德环境也将消失,大家想想各自的小孩,大部分在城市长大,他们不可能再维系“十友”这种关系,取而代之的是继承“十友”精髓的朋友和同学。

前两日,有人跟我提到现在大家都不热情,也聚不到一起。这个是社会发展和农村结构变化的结果,甚至“十友”未来回逐渐消失,这是大趋势,不必惋惜也不用抱怨。

三、“十友”的未来
我没有找到挽回“十友”这种现象的方法,我相信也不可能存在,因为“十友”的生存土壤基本已经瓦解。

但是,在家群里的各位,同一个村,同一年出生,一起吃过饭,一起猜过码,也算是一种缘份,如果你们希望能尽量延续,光靠道德和热情支撑不了,只能尝试将“十友”回归到文化层面来运行。这里一些想法供大家讨论:

以遵循个人自由意愿为前提,只保留强制性的春节聚会。个人的自由和意愿高于一切,我甚至觉得群里的人可以自由退出“十友”,当然也欢迎随时加入。

春节基本群里的都会回去,大家一起吃个饭,猜猜码,聊聊天,回忆回忆儿时的趣事,交流一年的体会,来年的机会。而且每年一次已经完全足够,可以每年投票看看年前人多还是年后人多,选择人多的那天聚聚。另外,聚餐必然产生成本,现代社会都流行AA制,加上春节喜庆发红包给做东的人,所以强制每个人适当的人情既合理也有必要,而且要跟上物价。

也许有人看到我的讨论会不高兴或者不同意,这都没有关系,这是开放的讨论。我坚信一个东西要想长久存在,必须要自由、开放、包容,加上广泛共识规则。

过往事物(十二)

今天是黄成日随父亲来到黄岜屯的三周年,他依然惦记着三年前刚到这里时,到骆越圩街换米时看到的僮家女孩。那天正好是僮族的节日三月三,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对僮族人来说,这一天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最晚在北宋初,僮族歌圩节已兴盛,北宋《太平寰宇记》:“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服,聚会作歌。”,宋元以后,僮族山歌的发展已经非常迅猛,歌圩也就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到了清代,歌圩节已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黄成日那天看到的就是僮族青年男女的歌圩节,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小伙子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甚至会订秦晋之好。这些青年男女身作僮族特性的民族服饰,互相对唱,有几个女孩给黄成日留下深刻的印象。僮家女孩长得与郴州的女孩完全不同,他们皮肤黝黑有光、眼睛黑亮,颧骨比汉人略高,身材也更轻巧。

黄岜屯的对面的村子住的全是骆越人,两个村子中间隔着一条马道和小河,黄成日经常带着两个弟弟到河里游泳、抓鱼,这是他在郴州经常做的事情。每次他总能远远看见有几个僮族姑娘在河的对岸洗衣服,有一次一位姑娘的衣服被河水冲走了,黄成月迅速游过去帮忙捞回来,那姑娘脸红通通地朝他感谢地微笑,黄成月也傻乎乎地朝她微笑。黄成月知道自己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僮家姑娘,可是他确不敢跟父母提起,而且他也不知道这位姑娘是否钟情于他,他只知道好几次在河边游泳的时候,都能看见这位姑娘在洗衣服。

今天又是三月三,黄成月也来到了歌圩,歌圩节的一两百人都没有入他的眼,他只想着河边洗衣服的那位姑娘。人群中他很快就看到了那位姑娘,她和十几个同村的姑娘在一棵大榕树下说笑,换上崭新民族服饰的姑娘更让人心动,但黄成月不会讲她们的语言,更不会对唱山歌,只在一边看热闹。歌圩节快结束了,今天又成全了许多对男男女女,黄成日依依不舍地正要离开歌圩街回家,他看见那我姑娘正朝他这边走,他心里扑腾扑腾地跳,脸像烧红的锅底。只见这位姑娘把一个绣球塞进他的手里,他还没反应过来,姑娘已经转身离开了。那一夜起,黄成日一连好几天夜不能寐,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让父亲找媒人到对村去找那姑娘家做媒。

“有情人终成眷属”,黄成日和这位名叫方晓的姑娘成婚了,他们一共生了五子一女。黄成日还从方晓那里学习到了更适合丘陵地势的僮族种植技术,他们一家人继续开垦土地,把一片片丘陵荒地变成耕地,也许是因为跨民族的混血,他们的后代都非常争气。大儿子黄金中和二儿子的后代终于成为未来的乡绅地主,掌管在黄岜屯及周边几个村庄的大部分土地;好几个孙女也远嫁县城的富贵人家。

过往事物(十)

黄杰龙依然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祖父每逢过年时都会到家里来坐一下,他家离大家族聚居的地方最远,而且位置就在黄岜屯最老的荔枝树旁边,这棵树是当年曾祖父“走日本”的时带回来种下的。荔枝树已经将近50年树龄,每年依然硕果累累。每年到春夏之间,荔枝开花的时候,正是萤火虫出现的时候,黄杰龙最喜欢打开家门,看着荔枝树前满树的萤火虫飞舞,他也会抓几只放进蚊帐,只可惜蚊帐里的萤火虫第二天就不再闪光。这一段诗意的日子永远印在他的脑子里,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除了萤火虫,还有每年春耕时水田里的“兔狗”和青蛙,这些曾经的寻常物,黄杰龙都记在心里,即使过了三十年,当远在他乡的他看到日本纪录片《里山,地球的后花园》的时候,发自内心地惊叹、佩服、感伤和无奈——自己小时候的故乡就是一个小里山啊。里面的溪流和动植物,在这时候的故乡都是寻常物,但是它们已经永远的消失了。发展和保护确实是一个矛盾体,像日本和欧美的国家也发展过破坏过,然后回归保护,但是唯独这里如此义无反顾地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和破坏下去。住进城市的人会反思,但这样的生态系统只有在广阔的土地才可能维系。

关于国家、政府、政党和公民的关系

祖国、国家、政府、政党是四个不同的概念,这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常识,一般有点文化的人都应该能予以区分。但实际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一课我们就是没有学好,甚至很多高文化的人都没有搞清楚这四个不同的概念,常常把他们混为一谈。如此这般,便会造成我们思维上的混乱,影响我们对社会的分析与判断,还会闹出很多不该出现的笑话。

祖国、国家、政府、政党之间的关系。
祖国就好比是一块土地,这是个物理概念,这个地盘永远存在那里,不会消失,这个地方也是我们的祖先一直生活了几百年的地方;
国家就是这块土地暂时登记在谁的名下,国家是这个地盘最新的所有权人;
国家是个抽象的概念,这块土地的具体经营管理,还是需要一个总经理来执行,这个总经理即为政党;
一党制意味着只有一个总经理,多党制则意味着有几个总经理可以竞争上岗。

更简单一点的理解:国家好比我们居住的小区;政府是小区的物业;政党就是物业公司。

[转]灵马鲶鱼

“灵马鲶鱼”是灵马镇的一道本土佳肴,是广西十大名菜之一。

灵马鲶鱼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以灵马镇乃至整个南宁市为中心,向外辐射整个广西以及广东、云南、贵州等全国大部分省份。

灵马鲶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居住在南(宁)百(色)小道上的灵马圩头有一朱姓人家烧柴用铁锅豆腐焖鲶鱼而制成菜肴。民国时期,“灵马鲶鱼”又因灵马朱姓兄弟用豆腐焖鲶鱼这一土制菜肴救活一个在灵马境内翻车受重伤的外省货车司机的故事被传颂而名声鹊起,吸引了众多司机大佬和食客纷纷慕名前去品尝。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灵马街头热闹非凡,灵马街成了灵马鲶鱼一条街,多达60家饭店。

“灵马鲶鱼”以豆腐焖鲶鱼为主,一律火烧土制,其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宰、切、腌、煎、炸、焖、放佐料、配菜、选料、时间、下起锅过程十分讲究。其制作过程为:先将鲜活的鲶鱼开好切成鱼块,拌足盐,放蚝油腌5-10分钟。烧松柴火用大铁锅放花生油将水豆腐煎至金黄。待大铁锅及花生油7成热时放入鲶鱼片煎到金黄。用大火将所煎豆腐及酱油、味精、淀粉、八角粉、黄酒、豆瓣酱、辣椒酱等调好配料放入铁锅中与金黄鲶鱼片一起焖几分钟入味后,揭盖加入些陈醋淋上几滴香油,撒入葱段和香菜段再小心翻匀即可装碟上桌食用。

“灵马鲶鱼”是地方菜肴,其制作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原料特征、工艺特征和产品特征。灵马鲶鱼制作技艺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反映,又是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文化价值。鲶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特别适合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食用,具有独特的强精壮骨和益寿延年药用价值。“灵马鲶鱼”有广泛的食用爱好,经营“灵马鲶鱼”饭店已遍布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