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客家风情

客家风情

武鸣灵马镇关于“灵马”的神话传说

灵马镇,位于武鸣西部,与马山、平果、隆安三县毗邻,山高林密,路窄坡陡,是武鸣县最边远的小镇。然而,它那美丽动听的名字却高深莫测,让你神奇向往。“灵马” 缘何而来?我们不妨一起倾听一下关于“灵马”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匹神马从天庭逃出,自东向西飞奔而去,进入灵马地域时,受到路路山神的善待,便停蹄驻足灵马,化作二座青山,一前一后,形状为昂头奔驰的骏马。古人留有:“黑马追白马,追到灵马下,此地谁点中,世代做官衙”的佳话。“灵马”这个名字最早大概就出自这里。这卦风水宝地,曾吸引多少游客前来探究,至今尚未知晓,如果你有雅兴来到灵马,站在灵马镇政府大门口往右朝西望去,便可清晰地看到两匹栩栩如生的神马。

当地与“马”相关的故事甚多,什么“伏马”、“岽马”、“马糟”、“五马同糟”、“马胞衣”、“马鞍山”、“马屙尿”、“马踏凳”等等。何来那么多马?据说,当年来到灵马是一公一母的神马,由于繁衍后代,于是就多了那么多的“马”。传说古时候灵马清水村那路屯后山有一片宽阔的草地,那时长草稀疏,难供村里放牧。有一天,神马到这里寻食,饱餐后,母马产下一小马,并留下一张胞衣。母马把小马带走后,一位老阿婆把胞衣埋在这边的草地下,次年这里便长出一片绿油油的青草来,而且一年比一年长得茂盛,成了附近村民的放牧场。人们为了感恩这匹神马,给这片草地起了个名字——“马胞衣”。
灵马那龙村有个岽坤屯,屯后有个大山岽,那里草料十分丰富,是牛马越冬的好场所。每到冬天,神马就迁移这里过冬。人们从不打扰惊动他们,任其供享繁衍。后来,人们惊喜地发现,神马在这山岽里又产下了一匹小马。那年月,在山脚下的耕地里,有人偶尔能看到神马在田头地角边上走来走去。它们不但不损害周边的庄稼,反而使飞禽走兽糟蹋庄稼的行为变少了。人们还发现,神马的粪可肥沃土地,使山上的草木长得更青更嫩,使山下地里的庄稼免受病虫侵害,长势良好。神马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相处,使得周边民众的生产生活十分安定。自从来了神马,山里人年年林茂粮丰,人畜兴旺。后来,天庭发现了神马的踪迹,便派天兵天将下凡追赶,神马预感将要受惩,必须迁移。一天晚上,村里人刚吃过晚饭,在村前大榕树下正谈论着马的事情,突然发现三道亮光从山岽里射出,亮光划破长空向西逝去,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神马的。为了表达对神马的敬意,人们把岽坤村改名为“岽马村”。

至于“马屙尿”就更加神奇了。“马屙尿”位于灵马新龙村那蒙屯后山的半山腰上。那蒙屯先前有20多户人家,就住在“马屙尿”这座大山脚下,这里村前村后无塘无河,十分干旱,人们要到三四里外的地方取水,非常不便。为了求水,村里每年二月初二都举行庙会,杀猪宰羊祭拜神灵,可都无济于事。传说壬寅癸卯那年天大旱,这村的人用水竟到了“滴水贵如油,一水三用,洗菜洗脚又喂牛”的地步。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日子难熬,村里有人提出搬迁,那蒙屯均属彭姓族,也是有名的旺族,族长不甘心与别姓人掺杂,不同意搬迁。次年庙会,他召集族中所有文化人做了一份36页的“向天求水”文书,打算再次祈福求水。就在人们心神难定之时,奇迹出现了。一天傍晚,人们从地里劳作归来,天色朦胧,有人隐约看到在村后的半山腰上好像有匹马在仰蹄昂天嘶啸,这是马要屙尿的前兆。果然,顿时,马尿变成清清的泉水从深坑里冒了出来。这奇迹让人不敢相信,但这毕竟是真的泉水。村民兴奋不已奔走相告。从此那蒙人喝上了甘甜的清泉。说来也巧,这股水只够该屯饮用。人们觉得这是神马的恩赐,便给它起名“马屙尿”。

这口泉泉水长年不断地流出,水井满了,溢出来,一直往村前流去,久而久之村前的那块低地变成了清悠悠的池塘。有人在池塘中栽下莲藕,莲花年年盛开,美不胜收。有人说,那蒙是块旱地莲花宝地,所以男女青年十分风流。进入“四清”运动时,该屯想多用水,对原来的水井进行扩大改造,命名为“幸福泉”,并刻字于井边。这一改适得其反,泉水流量越来越小,到了90年代初,泉水便消失停流,人们万分焦急,为何缘故?老人传说,由于“四清”时期,人们改造山泉水井,触动了神位,冒犯了神灵,断了龙脉,因此缩水断流。村里人十分后悔,为了弥补损失,年年庙会都隆重祭拜,但神都不领情,再也见不到清凌凌的泉水了。

如今“马屙尿”虽然没有清泉流出,但旧踪仍然可寻。弯弯的山道,葱茏苍翠的草木,片片相连,林涛滚滚,天蓝地绿。“风景这边独好”,假如你有机会来到灵马,不妨登上“马屙尿”这座风水宝山欣赏一番。

立此存照-灵马镇计生工作

前言:今年二胎已经全面放开,这意味着人为干预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将画上一个句号,这个饱受争议的政策为国家和民族带来无数悲离故事,具体这里就不再细说,有兴趣可以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代表作《蛙》,我没有记错的话,蛙是壮族人民的图腾动物,代表着作为人的一种基本信仰。灵马镇地理位置偏僻,穷山僻壤,所以县里对灵马的第一印象是:又穷又能生。对于这种看法,我不去做太多辩解,因为确实已成现实,不过我还是需要陈诉一个历史事实:一个偏僻穷苦的地方意味着教育水平低,这将必然把整体民众的素质拉下来,过去几十年一系列的运动已经把传统和乡绅打得片甲不留,加上改开之后物欲和诱惑的冲击,不仅大山里的纯朴烟消云散,村民更是染上了赌等各种坏习。这篇文字源自百度百科和官方的报道,这是曾经发生的历史,我转载并记录于此,因为我相信,再过三年、五年或者十年,随着三胎开放、甚至彻底取消计划生育制度,那么我们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

微信截图_20160101102936

灵马镇计生工作

武鸣县灵马镇针对计生工作出现的被动局面和被市县下“黄牌警告”的情况,认真研究对策,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整改措施,抓紧抓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在全镇形成计生高压态势,集中力量突击整治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直以来,由于受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旧观念影响,灵马镇计生工作难度相当大。由于计生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给计生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3月底至4月初,在武鸣县进行2007年区间第二季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评估工作中,灵马镇符合政策生育率低于县下达的指标4.38个百分点,一孩放环、二孩结扎率为14.21,社会抚养费征收率为0,被市、县两级下了“黄牌警告”。对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人口和计划生育整改工作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吴汉,镇长黄敏强任指挥长,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副镇长任副指挥长,加强计生整改工作的领导。在客观分析本镇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强化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参与计生的工作格局。该镇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坚决执行责任追究制,给予计生所所长进行诫免谈话。一个季度内工作没有实质性突破的,分管领导自动辞职。二是对计生所业务不精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同志进行了调整,把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调整到统计和发证岗位,充实了各个业务岗位。三是及时召开全体镇干、镇直单位全体干部、全体村干部参加的计生整改工作会议,把整改的任务细化到个人,人人参与计生工作。四是要求党员干部职工属于计划生育对象的要在5月30日前落实自己该落实的计生政策,如不按期落实的报上级审批,给予停薪、停职直至动员落实后再安排工作。五是镇干部每人负责1――2名村干部,(上接一版)镇干和村干捆绑式开展工作,集中力量各个突破难点。

在整改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领导始终挂率,动员一切力量投入计生工作,全镇上下将“黄牌”当令牌,变压力为动力。挂点县领导潘祖乐、曾爱星亲自下镇督查,及时召开协调会,帮助该镇及时调整思路,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指标任务有实质性突破。卫生公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卫生方面优先安排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公安部门严厉打击一切暴力抗法的行为。从4月20日――5月9日,该镇狠抓突击整治工作,节假日不休息,狠抓计划外怀孕和多胎怀孕补救措施的落实。5月4日凌晨4时,灵马镇全体干部、县法院干警、治安大队应急分队、县人口计生局干部和下派灵马工作组等120多人深入灵马镇违法生育多和有暴力抗法史的三合村那利屯开展工作,对全屯50多户违法生育户登门逐户逐人进行宣传动员。他们迎难而上,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使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当天共动员落实结扎3例、放环2例,补救措施2例,扣押摩托车4辆,集中全屯18名违法生育对象到镇政府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征收社会抚养费3.6万元。5月5日和5月8日,该镇又组织全镇干部、下派工作队60多人深入高楼、三合等村开展计生服务工作,落实结扎3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6万元。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该镇计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月初至5月9日,完成结扎59例,放环60例,人工引产14例,征收社会抚养费96000元,一个多月的放环数和征收社会抚养费大超过前6个月的总数。

为了强化执法教育,灵马镇还下发了《灵马镇执行计划生育工作有奖举报制度的通告》和《关于要求干部职工动员亲属落实人口计生政策的通知》等文件。该镇那拉屯村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十分严重,违法生育现象较多。为了强化集中整治效果,该镇党委、政府和县计生联合执法队共120多人冒着倾盆暴雨,深入村屯开展计生执法工作。他们对全屯违法生育和未落实环扎对象进行逐户逐人清点。通过对48户的排查,县法院对12户违法生育户进行强制执行,扣押摩托车14辆,彩电5台,影碟机5台,电焊机1台,征收社会抚养费3.7万元。大执法当天又逢灵马圩日,联合执法组又兵分5组,从各个入口对赶圩的新婚、现孕对象进行大排查,共查出新婚、现孕对象17人,现场为15对现孕夫妇一一办理《计生服务手册》和《生育证》。该镇力争在5月底完成区间第三季度结扎、放环任务,使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有所突破,政策外多孩率有明显下降。

过往物事(六)

当公交车断断续续地往前加速,车内的人摇来摇去,加上窗外吹来的湿润气息,黄杰龙知道他回来了,这里记录了他最灿烂的青春和最刻骨的爱情。坐上立杉专线,车子划过江面,细雨朦胧的大桥,新一家、二里瓣、八字强、俞湾市、左家陇,一个个报站,让黄杰龙再也无法抑制情愫,犹似时光倒逝,时空错位…

从毕业那天起,一晃四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经长大成熟,黄杰龙带着挚爱回到这里准备开启他们全新的开始。初识于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后,两年的分析,四年相恋,四年的反复测试与修复,如今终于要修成正果。

这里是程朱理学的发达之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里的人秉承实务的精神,影响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这里也是影响黄杰龙的后半生的地方。

过往物事(五)

黄成星跟着父亲搬来黄岜村的时候正好年满八周岁,他出生那一天正好是他爷爷中举人的日子,对于这个大家族来说,可谓是大双喜临门,他三朝那日,家里大宴宾客,方圆数十里的有点头脸的人都纷纷前来道喜道贺,连当地县令都差人送来贺礼。他爷爷认定他是上天赐给的文曲星,所以给他起名为成星。黄成星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叫黄成日,二哥叫黄成月,名字也都是爷爷给起的,盼望着家族能日月齐辉。

黄成星自懂事起,就被爷爷严加管教,每天早起晨课,背诵四书五经,而他自己偏偏不喜欢读书写字,总是抽空跑到祖母那里听她讲神话故事,他祖母告诉他万物都是相生相克,人吃鸟兽,鸟兽吃虫吃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所以凡是不要太早太急,钓鱼只收那些大的,打猎只抓成年的野兽。父亲偶尔会给小孩带回刚长大不久的小鸟养着玩,三兄弟每人一只,他两个哥哥的小鸟总是养几天要么饿死要么撑死,而他却能养到小鸟长大到能飞起来了,他就带着小鸟到后山放它飞走。到他7岁的时候,爷爷病逝,没有人再管教他读书,他就仿造父亲的大弓箭自己制作小弓箭,偶尔跟着父亲去树林打猎。

刚来到这个全新的地方,黄成星显得有些不习惯,而他年纪最小,没法帮忙家人干活,一整天在茅草屋发呆,他总会怀念老家的各种东西,他父亲于是经常带他进入山林。这片全新的山林不用走很久就可以到达,而且这里的植物动物品种更多,还有丰富的野果,慢慢地,黄成星开始融入了新家。

客家[转]

客家(客家话:Hak-kâ,或称客家人客家族群客家民系,在四川称为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的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的四邑族群对粤东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作为广东本地三大族群之一的客家民系。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南方各地而尤以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和西部(粤西)片区、广西东南部以及福建西部(闽西)、江西南部(赣南)为主要集中地域,且基于此传承自唐宋之中原音韵和习俗,视为南方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民系。

根据说法之一,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黄河流域汉族居民数次从北方南迁,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惠州、汀州、赣州。而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广东的梅州市则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区之一而被宣传为“世界客都”,广东的河源则被称为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客家侨都”。赣州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福建省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海内外五千万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

族群形成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 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 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越族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 南方越族土著融合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在民间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普通话的“客人”在客家话中被称为“人客”(闽南话也是如此),翻成普通话会与来访之客混淆,故称为“客家”。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粤西)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客家”这个他称名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所知,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来源请求]。但部分人并不喜欢这个名词,因为在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等地有很多世代居住这片土地的便是被称之先客的客家先民,这些客家先民并不比广东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台湾的部分,清朝和日治时代以广东祖先和福建祖先来区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闽籍”。以下介绍客家族系之成型:

根源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但家谱或族谱仅为参考资料,因为家谱或族谱可能存在造假,同样情形也发生在广府、闽南及北方汉族族群身上。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象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迁移[编辑]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历史记载,一段词, 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衣冠指客家族群,衣冠意表当时的政府。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公元317~879年间),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公元880~1126年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第三次迁徙(公元1127~1644年间),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第四次迁徙(公元1645~1843年间),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在1866年以后),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1924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韩廷敦著《种族的品性》一书,书中说道:“客家人要不是因为荒年的困苦和外族的压迫,大概也不会离开北方的老家的。”韩氏的观点非常明确,客家人是从北方迁来的。[1]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六次迁徙

综合海内外(含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汉人(包括客家)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1],总计有六次主要的迁徙时期:(其他说法,参见注解二)

  •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期后秦朝灭亡,由南海郡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独立建立南粤国(南越国),这些军民在南粤国的北部(粤北)定居。后代子孙被称为北江客家。
  •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
  •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闽西)及南部(闽南)和广东东部(粤东)及北部(粤北);
  •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皇室进入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
  •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粤、闽地区部分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四川,非纯客住县主要有龙泉驿、新都、青白江、仪陇、富顺、仁寿、荣昌、西昌、隆昌、泸县等。
  • 第六次是郑成功攻取台湾后:派出大量军民(其中不少客家军民)对抗清兵失败后,不少粤、闽客家在台湾桃竹苗、高雄屏东六堆、花东纵谷等土地开垦。
  • 到了清朝中期未:鸦片战争后,国力持续衰退,广东里客家地区田寡人稠情况日趋严重,大量广东人人口众多(包括客家人)移民至南洋等地。

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

一 .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客家人客家人的分布图

二 .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园”,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三 .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政治

客家是汉民族中最有血性的族群。国有乱局,邦有危难,客家人总是挺身而出。台湾的客家是抗日的主力,1895年乙未战争,客家人展现不屈性格,和日军数度交锋,造成日军极大损失。太平天国六王大部分是客家人,黑旗军将领刘永福是客家人,早期的同盟会是由大量的客家人组成,中共苏维埃政权是在客家人的聚集地发源并走向全国。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有浓厚的丘陵文化特色,客家人也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带有古代汉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客家民系,根在中原,传播四方。

人口

在宋朝末年(1270期间),客家人仅约数千人,经历每世代人口成长数倍的不停努力,六百年后太平天国期间,人口已达到推倒满清的实力。目前,在中国内部中客家人总数在八千万人以上,是为人口数最多的单一民系。客家人的母亲有着【孺人】的尊封。

文化

主条目: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东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故有浓厚的丘陵文化。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集,艰苦创业,繁衍后代。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在广征客家人士意见后,宣布将把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订为中华民国“全国客家日”[2]

风俗

  • 客家人唱山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节庆时有对歌的风俗。
  • 客家人与明清时代的其他汉族人不同,历来从没有裹脚的习俗,穷人家女子一般赤脚或穿木屐,与男子无异。
  • 客家人有在清明节做艾粄的习俗,各地的扫墓时间不同(见扫墓条)。

信仰

主条目:香花佛教

客家人的信仰多为儒道释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释迦佛、玉帝、关帝、玄帝、妈祖、城隍等等华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独特的乡土神祇。

  • 观世音菩萨:为汉人共通的信仰,闽西永定客家人视为乡土神。
  • 三界爷: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3]
  • 土地伯公: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土地公。[3]
  • 龙神:守护地脉之神,常与土地伯公并称。
  • 汉帝:赣南宁都客家人的信仰,即汉高帝刘邦,初为刘姓宗亲之祖先崇拜。
  • 三山国王:广东潮州府——独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
  • 惭愧祖师:潮州一带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台北、宜兰、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县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3]
  • 义民爷:各地因保乡护土而阵亡的客家子弟,死后被奉祀,以台湾极盛(新竹县新埔镇义民庙)。

方言

主条目:客家话

客家人使用的方言,通常称为客家话、客家语、客语、土广东话,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话”、“麻介(gai)话”、“艾话”。在台湾,教育部命名为台湾客家语[4],亦是台语之一[5] 。客家话在客家族群认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训[6],不会讲客家话又自称“客家人”曾被讥讽是“假客家人”[7]

中华民国过去推动的国语运动打压包含客家话的台湾本土方言,致使年轻一辈台湾民众能听说客家话的人数大幅降低。

音乐

传统音乐

主条目:客家山歌、客家八音和广东汉乐

流行音乐

主条目:客语流行音乐

近年来,客家音乐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轻一辈的创意,更活泼生动;混合了民谣、爵士、流行、摇滚等风格。更增加了可听性。

代表人物有:汤运焕(东东)、张少林,刘劭希、林生祥、曾雅君、黄连煜、颜志文、谢宇威等等。

代表作品: 远方的鼓声、 地狱浮沉录、 青鸟词、 末代客的最后一场戏、 客家世界、客家本色、风神125、月光光、流浪 等。

服饰

客家传统服饰原同为一般汉人所穿之汉服且多为”上衣下裳”古制,满清入主中原后易服于今。现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裆裤”,其颜色以青色、黑色为主,给人素雅而严肃的印象,恰似其沈稳隐敛之民族性[8]。现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装,与其他汉族人无异。粤东北、赣南等地还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传统服饰,但如今也有很多客家人氏立志复原客家传统华夏服饰。

民居

客家人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中福建客家土楼群已经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福建土楼建筑是以永定、南靖、平和这一交界地区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专有,也不是闽南人所专有。[9]
  • 梅州围龙屋
  • 客家土楼:福建、广东大埔一带。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围屋(梅州围龙屋):“围龙屋”在台湾南部较多,在中部石冈、东势地区客家人则称作“围屋”,江西龙南县有全世界最多的客家围屋。
  • 伙房(伙房):伙房为“ㄇ”字型设计,正中央则是“厅下”﹙祭祀祖先的厅堂﹚,以屋顶高低作为辈份之区分,厨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 家庙(公厅):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

饮食

主条目:客家菜

因为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华中、华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区,劳动出汗多,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香油咸为特色),为下饭以应付大量劳力,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梅干菜、芥菜、福菜)作为食材入菜。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酿豆腐。

表演艺术

  • 采茶戏(三脚采茶戏)
  • 平安戏(收冬戏)
  • 木偶戏
  • 广东汉剧
  • 山歌剧
  • 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其中台湾云林县为最著名
  • 诏安客家开口狮
  • 九腔十八调
  • 客家唢呐
  •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

武术

  • 客家龙形拳
  • 客家流民拳
  • 布鸡拳
  • 金鹰拳

过往物事(四)

从小就听闻先祖在岭南各处开荒立业的故事,黄连中自幼就把那些独立闯荡、能化荒地为富饶土地的祖先当成英雄,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他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这片新天地开辟自己的家业。他把从家中带来的兽皮和银两换来了一大块荒地、以及荒地后面的一片连绵六座峰的山脉,他知道光靠打猎无法在这里繁衍后代。买来的荒地被十多个起伏的小丘陵隔开,这种地貌在岭南地区非常普遍,数千年前,远古骆越人就是在这样的地块中发明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他们选择溪流附近的低洼地作为水田,并且充分发挥耕牛的作用,把一大片错落起伏的丘陵变成耕田,而水稻这项技术为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农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高的山峰名为马鞍峰,在西北方向,这座山峰远看如一匹骏马。相传天上的一匹白色骏马,有一天纵驰在人间,看到此地山水秀丽,绿草连绵,决定化作石山长住于此,所以这个地方的山神就是一匹骏马。

黄连中将父亲的骨骸安葬在村后的一座叫窑角岭的山峰,这座山峰正对着荒地的中心轴,坐北朝南,东边是一个小瀑布,西边是一条山路通往马鞍峰,在往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每个经过这里的风水先生都说这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初到此地,他在荒地的最北边搭起两间茅草屋,作为临时的居住所。

这个小镇地处三县交汇处,因为地理位置偏远,除了当地骆越人,很少有外地人来,而且因为人口稀少,所以不设任何州县,仅由南边的武缘县代管。考虑到骆越是南疆少数民族,为了维护统一,朝廷基本都不在此地征兵纳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