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下起一场暴雨,雷声滚滚、电光闪闪,每年的清明前后总会有这么一场有别于清明细雨的大雨,传说这是阿歪从南天门回来扫他母亲的墓,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太爷爷讲述阿歪在清明扫墓的故事。
“阿歪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他的妈妈一个人把他带大,阿歪长大之后决定去南天门求道,他母亲走路去找他。阿歪得道成仙后的那一天,他母亲正好来到南天门,由于劳累过度去世,临终前她让阿歪要把她带回去,她要和阿歪的爸爸葬在一起。阿歪要把妈妈从南天门背回老家,他一路痛哭,所到之处风雷交加,狂风四起,所以每年快到清明的时候都会刮风下雨,这是阿歪回来扫墓。”
清明节和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都不是公共假期,但是毕业班可以很名正言顺地自愿请假回去扫墓,这是一次祈求祖宗显灵、保佑金榜题名的绝佳时机,绝大多数同学都请假。
上周是三月三,这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超过一半的同学都请假回家,有些是回去扫墓,有些是回去看歌圩节。传说中三月三是骆越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对壮族人来说,这一天不仅仅是单纯的骆越传统踏青歌节,同时也是骆越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三月三的节日很久以前就有记载,大约在北宋初期歌圩节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宋元以后,骆越山歌的发展非常迅猛,歌圩也就成为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抛绣球的游戏,后来到了清代,歌圩节已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共和国建国前三十年这种场景就逐渐消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又逐步兴起。
今天是清明节,轮到客家的同学请假,我和阿霍一起回去,今天要扫的是黄岜村里最重要的大墓,这个墓坐落在窑脚岭山坡上,这是黄岜村太祖的墓,就是他带着全家人从彬州来到黄岜村。太祖是太爷爷的曾祖父,我就是从太爷爷的口中听说关于太祖的传奇故事。
大约两年前我无意中看到放在抽屉的那本家谱,于是对家族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家谱上面记录近十代人,可是信息很少,出于好奇心,拜年的时候我询问太爷爷、大伯公和爷爷,从他们口中,大概理顺了太祖以来的各个祖先基本情况。
我其实很不喜欢这本家谱,一方面这里只有一串冷冰冰的名字,另一方面它只记录男丁,这是重男轻女的恶习。自从父权社会建立以来,这种家谱带来的重男轻女观念在各地都非常盛行,甚至成为某些人标榜正宗血统的幌子,其实从现代遗传学分析,经历五代之后,后代遗传自先辈的特征就少到几乎为零,倒是某些单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会遗传下来。
我爸爸妈妈虽然没那么强烈的重男轻女倾向,但是在他们的观念里依然是“男女都好,男的更好”,他们并不反对但也不鼓励妹妹们接受教育,鼓励的责任就落在我的肩上,我一直鼓励两个妹妹努力学习,我认为她们和我一样都有相同的机会上学。
我来到窑脚岭的时候,全村三个黄姓家族的人都派代表来扫墓,人群分散在大山脚下,人山人海,这是黄岜村全年最隆重的一次祭拜活动,甚至超过其他任何红白喜事,我们似乎对死去的祖宗永远报有极大的热情。
每年负责主持祭拜仪式的人是正月十一添丁的家庭。首先是给墓地除草,基本都是让后生们来完成,我也走向前拔了几根草;然后是供上祭品,一般是猪头、鸡鸭;接着所有人分批向墓地作揖;最后大家开始放鞭炮。
鞭炮是每家每户自己带来,大家都默认这样的规则:想让祖宗保佑自己发大财,就买多点的鞭炮。由于这样的攀比,这两年出现了一种非常巨大的鞭炮,像拳头这么大,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山谷,我一直在想,如果连中太祖真的长眠于此,恐怕要被这么大的声音吓跑好几回。
我只带上爸爸准备的千响鞭炮,放完之后就在旁边坐下休息。这个号称是全村最大的墓,却没有墓碑,我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墓地都设有墓碑。黄岜村的墓地都不设立墓碑,听长辈们说这是为了防止别人知道里面埋葬的是谁,以避免盗墓和破坏墓地。我却一直觉得可能是以前的祖先没有钱去刻墓碑,后来的人也就顺着这个习惯。没有墓碑的后果是:时间久之后,子孙们也不知道这里葬的是谁。
我随口问旁边的几位比我大的小叔:“你们知道墓地里是哪个祖宗吗?”
“具体哪个不知道,反正是我们的老祖宗。”
这两年来我问过很多人,无论是后生还是叔叔伯父,几乎都是这样的一个回答,大家都不知道里面埋葬的是谁,年纪大点的也只是回答:“这个是我们村最老的祖先,他最早带着家人来到黄岜村。”
村里的墓地大都分散在各处山林里,我曾经扫过的墓地就分布在花景水库、六旱、狮头等相隔非常遥远的地方,大家都只记得最近三代墓的主人,其他很多已经分不清楚哪里是哪里、谁是谁。我倒是在杂志上看到过国外的人都有本村固定的墓地,旁边是教堂,占地也不大,这样只要村子还在,那么这些墓几十年、甚至两三百年都存在这里,后代们也都能找出谁是谁。
祭扫活动已经结束,人们逐渐散去,我走到太祖的墓前拜三下,这时我又想起太爷爷讲述的连中太祖遥远历史,这也是一段关于黄岜村建村的传奇经历。
“那一年是道光二十年,连年洪灾,加上蝗虫泛滥,彬州的大庄村那点地已无法养活黄姓家族将近一百张嘴,连中太祖知道必须搬离这里,另寻出路,他清楚记得父亲朝爵的千叮万嘱,让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带着家眷另寻地方开荒立业,这是黄家祖先的经验,无论男女,只要后代超过百人、并且最老祖先来到这里逢百年,后续子孙要想人丁兴旺、才俊满堂就必须另寻出路。”
“连中太祖带着三个儿子和他们的家人一路往西南方向行走,前几年他为了追一只华南虎,曾经到过一个离家有三百多里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有着茂密的山林和大片待开垦的荒地,还有成群的飞禽鸟兽,那里只居住着本地骆越族,他在那里还看到了神马显灵,那时候他就下了决定:这里就是他以后要开荒立业的地方。”
“经过十几天的翻山越岭,一路奔波,他终于来到了被他取名为黄岜村的地方,岜字取自骆越语的发音,意思是石头山,黄岜村就是黄姓家族居住在石头山下的村子。这里地处三县交汇处,地理位置偏远,不归属于任何州县,仅由南边的武缘县代管,除了当地骆越族,很少有外地人来,而且人口稀少。考虑到骆越族是少数民族,为了维护统一,朝廷基本都不在此地征兵纳粮,这是一个绝佳的拓荒之地。”
我从窑脚岭回来,爸爸带上我和阿宽叔去扫小叔公的墓地,这两年村里人听风水先生说小叔公葬的地方是将军神,未来在这个家族里能出将军和大官。我一直以来对这些都不太相信,我觉得如果真的那么显灵,那么肯定也不是我,不过既然是爸爸的安排,就跟着他们一起去。
出发之前要带上糯米饭,这个风俗是来自壮族人,他们做的是五色糯米饭,而黄岜村一般只做两三种。枫叶捣碎后放入水中浸泡糯米可以制成黑色糯米饭,而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就能做成黄色、红色、紫色糯饭,这是岭南地区壮族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我从小也很喜欢吃糯米饭,家族里大伯婆做的糯米饭最好吃,刚煮熟的糯米散发着一股浓郁、美好的香味。今年只做红色和黄色两种糯米饭,阿展叔把糯米饭、一块煮熟的五花肉、酒等祭祀用品装进一个大篮子,爸爸和阿展叔开着摩托车,加上我和小姑一共四个人,一起前往墓地。
穿过圩街,又经过二中,走了一段很长的山路,才来到将军神的山脚下。我们把摩托车停在山脚下,带上祭品,开始往上爬,小叔公的墓地在半山坡。
小叔公很久以前就去世,留下叔婆和三个小孩,阿展叔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他们三姐妹由叔婆一手拉扯长大,家族里的伯公叔公也给予他们很多帮助,我爸爸经常在经济上帮助他们。他们几个子女非常争气,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姑姑,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通过自学成功当上小学老师,我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都是她的学生,阿展叔后来上技校,毕业之后在邕城上班,他们一家人都很喜欢我,他们都希望我能考上武缘高中。
我们来到半山腰,这里的风景确实很好,山脉和黄岜村的类似,只是这里的山更陡峭,从半山腰就能看到更远的山脉,这些山脉是岭南地区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经由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沉淀、侵蚀而成。我听阿坚说这座大山里有一个大山洞,里面有巨大的钟乳石,这些钟乳石是碳酸岩经过上亿年的水滴形成。
我们拿出祭品和鞭炮,先把坟上的杂草都清理干净,然后顺着两边整理出一条小水道,以保证下大雨的时候坟头不会积水,按风水先生的说法:坟头积水就是不好的兆头。
阿展叔一边忙碌一边和我爸爸聊天:“我听说阿靖今年考上武缘高中的希望很大,以后让他报考军校,说不准我们家的将军就是他。”
爸爸笑着回答:“看他愿不愿意,我们不太管他。”
“现在连中考这关都没过呢,就谈以后高考的事情,你们想得太远了。”
我其实对军校也没有兴趣,我更大的兴趣是当数学家。
“不是哦,如果你以后决定要报考军校,不仅成绩要好,而且要注意保护视力,我听说很多人上了高中后一不小心就会近视。”
看来阿展叔还专门研究过读军校的要求,我没有回答他。
这时候小姑插一句:“军校最大的好处是不用学费,甚至住宿费和生活费都没有,如果有机会就读军校,这样你爸爸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何况你还有三个弟弟妹妹要上学,家里的开销会越来越大。”
我不想讨论这个问题,就敷衍了事:“那也得先等我考上武缘高中再说。”
拜完之后在山上吃饭,我喜欢清明节扫墓时在山上吃饭,也许是由于爬山之后又累又饿,总是觉得带上山的肉吃起来更美味。吃完饭已经快五点钟,我们收拾好东西就下山,来到停车的地方,爸爸和阿展叔载我们原路返回。
我只请一天的假,就不再回村里去,爸爸经过二中的时候,直接把我送到学校,临走的时候他拿出十块钱给我:“这段时间你瘦了很多,以后每天都多加一次菜,保证营养。”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给我钱,我接过钱,双眼一热,泪水在眼睛里打滚,他转身骑摩托车离开,我一直看着他的背影远去,直到消失在公路边的两排桉树。我怀着沉甸甸的步子走进校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好这一次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