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灵马鲶鱼

“灵马鲶鱼”是灵马镇的一道本土佳肴,是广西十大名菜之一。

灵马鲶鱼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以灵马镇乃至整个南宁市为中心,向外辐射整个广西以及广东、云南、贵州等全国大部分省份。

灵马鲶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居住在南(宁)百(色)小道上的灵马圩头有一朱姓人家烧柴用铁锅豆腐焖鲶鱼而制成菜肴。民国时期,“灵马鲶鱼”又因灵马朱姓兄弟用豆腐焖鲶鱼这一土制菜肴救活一个在灵马境内翻车受重伤的外省货车司机的故事被传颂而名声鹊起,吸引了众多司机大佬和食客纷纷慕名前去品尝。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灵马街头热闹非凡,灵马街成了灵马鲶鱼一条街,多达60家饭店。

“灵马鲶鱼”以豆腐焖鲶鱼为主,一律火烧土制,其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宰、切、腌、煎、炸、焖、放佐料、配菜、选料、时间、下起锅过程十分讲究。其制作过程为:先将鲜活的鲶鱼开好切成鱼块,拌足盐,放蚝油腌5-10分钟。烧松柴火用大铁锅放花生油将水豆腐煎至金黄。待大铁锅及花生油7成热时放入鲶鱼片煎到金黄。用大火将所煎豆腐及酱油、味精、淀粉、八角粉、黄酒、豆瓣酱、辣椒酱等调好配料放入铁锅中与金黄鲶鱼片一起焖几分钟入味后,揭盖加入些陈醋淋上几滴香油,撒入葱段和香菜段再小心翻匀即可装碟上桌食用。

“灵马鲶鱼”是地方菜肴,其制作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原料特征、工艺特征和产品特征。灵马鲶鱼制作技艺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反映,又是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文化价值。鲶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特别适合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食用,具有独特的强精壮骨和益寿延年药用价值。“灵马鲶鱼”有广泛的食用爱好,经营“灵马鲶鱼”饭店已遍布全国。

我的爷爷

今天收到爷爷去世的消息,基本在我的意料之中,月初回去看他的时候就已经做好准备接受这一天的到来,我此时并没有太大的悲伤,因为真正伤心的时候是去年年底知道他患上食道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比较理性的人,特别是接受一些事实之后。

爷爷今年正好七十八,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太多却又知道得太少,深处历史大洪流、无法左右命运,爷爷又不是那种有独立想法的人,所以都是被时代牵着往前走,并且忠于自己所处的时代,这是一种盲从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我从懂事起,就看见爷爷和爸爸一起劏猪卖肉,后来听说他很早以前就已经和叔公一起做这个小生意,这在村里属于个体户,虽然不能发大财,但是也比死守土地要活得更好些,至少在我的理念里,职业不分高低贱贵。我爸爸说奶奶脑溢血去医院治疗的钱都是爷爷自己掏,那时候没有任何医保,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钱,如果爷爷不做这个小生意,恐怕这一大家子人就得砸锅卖铁、甚至还可能欠下不少债务。虽然后来奶奶没能痊愈,但是她也能跟着我们又度过了十年的时间。

也许是因为我是长孙,爷爷一直对我比较可亲,对其他堂弟们却挺严苛,但是我能看得出来爷爷表面严苛其实心地软,这种心地的柔软我自己有,我也从我爸爸的身上感受到。我曾经从伯父家无意中看到过爷爷给伯父写过的一封信,里面苦口婆心规劝伯父要以家庭为重,这一页行文简单的文字流露着爷爷对儿子的关心,并呈现他的内心深处,我的直觉让我确信我能直达爷爷内心的某个角落。

我从学前班一直到小学,爷爷每两个月都会骑车自行车带我和大堂弟到街上去理发,这是我们最期待的日子,因为每次理发之后他都会带我们在街上吃榨粉,偶尔还会给我们买一样小玩具或者衣服。年幼的我也能感受的出来,这时候的爷爷最和蔼最开心。后来我长大了,爷爷又用自己的嘉陵摩托车带我的弟弟和小堂弟重复这样的经历,我想对于爷爷来说,这是一个农村老人享有的最大幸福。

我高小的时候成绩一般,家人似乎觉得我以后也要接我爸爸的班,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成为数学家的梦想。上了初中之后我的成绩突飞猛进、名列前茅,一下子成为村里未来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爷爷对我更是报以极大期望,为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他总是给拿了奖状的孙子孙女多发几块钱压岁钱。初三中考前几周,爷爷来我家,聊天的过程中他问我:“你知道什么是三个代表吗?人家说中考可能要考。”我告诉他当然知道,他一边微笑一边很认真地告诉我:“一定要记住,三个代表的第一个代表是毛泽东,第二个代表是邓小平,第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当时我差点要笑出来,不过最后忍住了,我跟他说不用太担心我都知道都记得。我想这些一定是他从村口老人的闲聊那里获得了错误信息,而他热心地告诉我这些,一定是希望我能考好这次试。

最后我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并且一路到进入985的重点大学,爷爷非常地高兴,他专门出了六百块钱给我。上大学之后每年都回家看完爷爷,毕业后也经常和爷爷一起拍全家福,爷爷那时候精神好,身体也好,唯一让他操心的是他最小的儿子,其他三个儿子都事业有成,唯有小儿子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总想着野路子发财,还好我的小婶继承了客家妈妈那种坚韧和勤劳,在农村的土地里奔命,勉强维持着家庭生计。

这几年家族发生了一些或直接或间接和爷爷有关的变故,我常年在外,也只是过年回家的时候听我爸妈说起一些事情,去年弟弟结婚的时候我回去,看见爷爷突然瘦了,我爸爸开始骗我说是胃不好,但是我敏锐地感觉到一定是有什么情况了。回北京之后我打电话问爸爸,爷爷是不是患癌症了,这次他没有在隐瞒,那天我哭了一场,长大之后我很少哭,曾经因为爱情哭过几次,成家之后就很少哭了,这是到目前为止的第一次,这也是我第一次触到亲人离世的感伤。高中的时候奶奶离世,我在高中上学,她病危的时候回去看望过一次她,后来去世的时候也没有人通知我,慢慢地也就过去了。

身在北京离家确实很远,我和爷爷又隔代,家里有爸爸、伯父和叔叔们料理丧事,我就没有再请假回去。今年过年看过爷爷之后,我爸爸就说了等过世的时候再回来一趟就行了,不过我选择在爷爷病危的时候回去,过世回去其实也不用我做什么,更多的是为了做样子给活人看罢了,不回去不代表我不爱爷爷,远在他乡的我为爷爷写了一段纪念的文字:

“戊戌之年,时至三月,南国百花已盛,爷爷登仙而去。老人家生于民国二十九年,居于桂西一隅,一生平凡而又伟大,历经反法西斯战争、国内战争及共和国几十年的风云变换,见证这个近两百人大家族的起起伏伏,依旧坦然自若、带家人度过各种困难。‘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相信电影中墨西哥亡灵节寄托的信念——逝去的人只要驻留于生者记忆,就不会真正的离去。爷爷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广西客家名菜——灵马鲶鱼

灵马鲶鱼是当地以及整个广西饮食一道非常重要的一道美食,在广西这道美食是非常的出名的。这道菜还是保持这它最原始的做法。

这道灵马鲶鱼做法不是很复杂,讲究做出来的味道原汁原味,所以它不用什么红烧清蒸等手法来改变鲶鱼的味道,而是采用土法烧,这样做出来的鲶鱼味道保持原来鲶鱼自身的味道,味道是非常的鲜美,感觉真的是天然的味道。

在具体做这道美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鲶鱼切成鱼块,如果有鲶鱼籽,那么必须要取出,据说鲶鱼籽是有不能吃的,会导致呕吐的,所以需要处理干净,然后就是加入豆腐一起煮,这个豆腐必须要纯黄豆做的,这样味道才能好,然后配合上高汤,来完成这道美食。

这样做出来的灵马鲶鱼,吃起来,有豆腐的鲜,鱼肉的内,汤汁味道浓厚,非常的爽口,鱼肉肥而不腻,多一点还能多吃很多,吃起来真是勾人心魂,让人吃的香香的,怎么吃都吃不够的感觉。

灵马鲶鱼这道美食真的是不一般,保存了老一代对做鲶鱼的方法,原汁原味的做法,这样才能做出好吃的美味,这道灵马鲶鱼真的太好吃,一道广西很不错菜肴,在广西还有藏着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美食,尤其是少数名族,当地有很多我们都没有见过的美食,更别提说了。

鲶鱼,即“鲇鱼”,鲶的同类几乎是分布在全世界,多数种类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里。普遍的体上没有鳞,有扁平的头和大口,口的周围有数条长须,利用此须能辨别出味道,这是它的特征。

鲶鱼的特点是嘴边长有像猫的胡须一样的触须,起码在上颚上方有一对,有的嘴边还有一对,有的下颚还有一对。许多鲶鱼背上有脊骨,有胸鳍。它们的脊骨上可能有毒腺,被刺中会感到疼痛和伤害。所有的鲶鱼都没有鱼鳞,它们的表皮赤裸,或者覆盖着骨质的盾片。大部分栖息在淡水中,从穿过山脉水流湍急的河流,到缓缓流淌甚至静止不动的湖水,都可以看到它们。海水鲶鱼则栖息在亚热带、热带地区的海岸附近。

《食经》说鲶鱼:“主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在广西,鲶鱼能成为一道响当当的名菜,与“灵马鲶鱼”有关。“灵马鲶鱼”是南宁武鸣灵马镇的一道佳肴,是南宁屈指可数的名菜。

正宗的灵马鲶鱼烹调,需选0.5公斤左右的野生鲶鱼,最好是没有污染的大河里鲶鱼。制作时先将鲜活的鲶鱼剖好切成约2寸长的块,拌足盐,然后在炒锅中放适量花生油加热至油星息停后,放入鲶鱼,不得翻动,约两分钟,放入酱油拌过的油豆腐,并加入酱油、味精、淀粉、姜末、黄酒等调好的配料均匀浇在鱼块、豆腐上,还可适量加入大蒜、葱等料,盖上锅盖文火焖上几分钟,然后揭盖翻转鱼肉,再文火焖熟即可。这道菜色香味俱全,也相对来说比较便宜,故深受欢迎,似乎长盛不衰。店铺主要南宁周边和去百色的公路边。

广西的鲶鱼分塘里和河流里的两种,塘里叫做塘角鱼,河里叫做鲶鱼。塘角鱼,一般生活在塘里,又称革胡子鲇鱼,白天不出来活动,它们多数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都吃。它们具有鳃上呼吸辅助器官和皮肤呼吸功能,能够生存于一般鱼类不能生存的低氧、浅水或受到污染的水域中,即使在化粪池也能生存。这听起来比较可怕。

吃鲶鱼最好的办法是,切块,加点姜葱,原地取水,比如说红水河鱼要用红水河水,冷锅烧开加点盐油即可。记住,要冷水时放入鱼块,不要等水开。

过往物事(七)

黄成日是家里的老大,还在彬州的时候,他就已经跟父亲进山打猎,每次他会顺便从山里带回罕见药材,然后自己拿到集市上去出售,积累银元。因为常年进山,而且营养也不错,所以他身体特别结实。随家人来到黄岜屯的时候他已经快十六周岁,客家人都早婚,一个原因是祖上都觉得要先成家后立业,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每家人都希望儿子尽快添丁。如果还在彬州,家里早就要给他找媒婆了,但因为一家人刚刚来到陌生的地方,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没有金钱和精力给他张罗。

他每日在家里买下的荒地上开垦。这里的地远离河流,不适合种植水稻,而且非常贫瘠,都是酸性土壤,地里长满了各种蕨类、杂草和灌木。父亲从地主买下这块地的时候,这一大片地已经慌了十几年,连牛都不愿意来这边吃草,地主觉得这家人真是没头脑,所以没有用叫太高价格。黄成日与家人起早贪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块地上勤勤恳恳地劳作。利用先祖的经验,先砍下灌木,再用火烧地,然后翻地和晒地。就这样,他们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把一寸一寸荒地慢慢变成了可种植庄稼的土地。

这一段与父亲开荒的经历,让黄成日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感,他还与骆越人学习梯田技术,将低洼的旱地变成了水田。日后他成为这里最大的地主,掌管着这一带丘陵耕地,他的后代同样也变成了有名的乡绅地主。

客家人的历史(三)【转】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犹如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华彩乐段。过去,客家传统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优秀人才;今天,闪烁着人文理想光辉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长。

客家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zh怽plainu),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家乡哪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徒粤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瓞(di哱plain)绵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为家就是家。”(黄火兴:《长联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总第1期)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客家人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维系与延续,华夏文明就可能中断甚至覆灭。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现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迁徙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因此,客家文化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产生于黄河、河洛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河洛在全国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中国文字首先产生于河洛地区。中国学术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渊源,仍在河洛。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端于洛阳。张衡在洛阳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三国的马钧在洛阳发明翻车。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汉魏文章、西晋文学、唐代诗歌、史地巨著及名家书画,历代皆盛于洛阳。洛阳是千年古都,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地上地下都留存有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堆积层丰厚,在国内名列榜首。

大本营地区的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地域。客家学研究专家把近代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为“三江文化”(即赣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大本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赣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赣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欧阳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随着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经历了元明清的战乱,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刘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应州形成粤东客家大本营之一,成为文化之乡,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等。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国温暖的阳光里;她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这是一棵屹立于东方圣土的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绿映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外在规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因自然环境(即人地关系)和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产物。任何一个民系或民族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也是如此。下面就客家文化意识及其基本特征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分析。

客家文化意识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

所谓文化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客家文化意识既带有浓厚的人文理想色彩,又富于求实的精神,其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是近代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内容。

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内容(即客家人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是:“四重”、“四薄”。第一、“重名节、薄功利”。客家人视个人名节比钱财更为重要。对个人的不仁不义,对祖先、父母的不敬不孝,对夫妻之间的不忠不节,对国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盗女娼、懒惰、赌博等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损人格和气节的。客家人常言:“人带面目树带皮”、“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财”、“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第二、“重孝悌,薄强权”。迁徙的苦难,出洋的冒险,使客家人强烈企盼和衷共济、平等友爱,使客家人强烈愤恨为富不仁、待人不平等。这一价值观跟客家人的历史处境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第三、“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把信义视为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并把它作为判别朋友或“小人”的价值标准。流落他乡谋生,为求生存立足,客家人首先是以信义取信于人。客家人把一切损人利己、欺诈、蒙骗、陷害、背信弃义的行为看作是“小人”之举。客家人常言:“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亲君子、远小人”。第四、“重文教,薄农工”。客家人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是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区人口膨胀,山多田少,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谋生,文化知识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客家民间有句口头禅:“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客家童谣中唱:“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客家人“薄农工”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如“岁时燕享不废,亦鲜兢于汰奢。少长服饰尚新,未尝流乎侈潜”、“质直好俭,不务浮靡”、“民性质直,气习劲毅”;再如“冠婚丧祭尚俭,居服饮食器用不求华侈”、“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又如“齐民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客家人尚简崇拙的审美意识,在客家妇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早出勤劳暮始还,任它风日冒云鬓。过客莫嫌容貌丑,须知妾不尚红颜。”在客家地区流传的诗句中体现出客家妇女这种审美观念。

第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即便是大本营地区的传统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也崇尚这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

第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较,并生动地描述:比起吴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荆湘文化的神秘来,客家文化执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客家人!你无论从中原迁徙到东南阴霾不开的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徙到异邦的荆天棘地,你总是那么昂扬奋发,那么坚忍不拔,你的心中写着“成功”两个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败”两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为什么这样犹如钢铁般坚强?这是因为你的心里怀着一块采自中原地层深处的传统文化的黑煤块——燃烧着人文理想的冲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儿女前行的路。这冲天烈焰散发出来的热力,使神州大地温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温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开僻出崭新的春天来。

客家文化是古老汉族文化老树上绽出的新枝,在这郁郁葱葱的新枝上,已经挂满了色彩斑斓的果实。

客家人的历史(二)【转】

客家人,这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苦难的代名词,客家人迁徙过程充满血泪和辛酸;客家人,这又是一个富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辉的代名词,客家人历经磨难,创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荣和辉煌值得客家人引以为自豪。

当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时,被周边的其他民系视为“客人”,即“外来人”。“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客家人,不单被称为“客”,而且也自称为“客”,表现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达。正是有这种大度和豁达的精神素质,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乡即故乡”,才能把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土著居民融合进来,最后“反客为主”,形成独特而优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成员。学习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客家后代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有助于客家后代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称谓的由来

什么是客家民系

在过去千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客家先民 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迁移,再迁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征,而且当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来的时候,客家民系依然辗转迁徙,为寻找理想家园而脚步不停。正是背负中原文明的大迁徙,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优秀的民系。

那么,什么是客家民系呢?所谓客家民系,就是汉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一支,经过长期的迁移,最后到达并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并形成有别于周边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习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体。

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区别于非客家,其中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之成为客家的标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具体来说,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认同为自己的属群,其最直接也最简单的道理是因为双方都讲一样的客家话,而不是因为共同的地域、血缘之类的东西。其二,大本营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现象,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或间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的那种深层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当代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不同团体(群体、属群等)之间的自我认同,除了种族、血统等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现象。

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大本营地区交通阻塞,满三角地带目丘陵、山脉,是东南丘陵的集中地。这里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相隔离的天然屏障。正是在这天然屏障的心脏里,孕育出养育东南大地人民的赣江、汀江和梅江三条大江。在这三条江及其众多支流的两岸,小盆地星罗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迁移,终于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落脚地。这里一个个小盆地,经过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开发、建设,形成了一连串车水马龙的集镇和炊烟袅袅的村庄。

在客家人来到之前,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野的山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迁,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他们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刻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敢于跟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正是靠这种精神,靠这种勇气,才锤炼出一个刚强弘毅的优秀民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客家人没有遗忘中原汉族文化。第一,他们坚持讲“阿娓话”(中原母语),并吸收、融会当地土语,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韵的而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客家方言。第二,他们继承、发扬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仁爱精神,化解当地土著的戒心和敌意,教化、同化他们使当地土著融入客家民系之中。第三,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他们积极办学堂,发展教育,山沟沟里走出一批批土生土长的客家知识分子。

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展现出一幅生动而精彩的自给自足的耕读文化图。至此,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而又相对独立的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接着,客家又藩衍湘川云贵,横渡海峡,遍布五洲四海,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优秀民系。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么,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人禀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