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度归档:2014年5月22日

客家[转]

客家(客家话:Hak-kâ,或称客家人客家族群客家民系,在四川称为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的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的四邑族群对粤东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作为广东本地三大族群之一的客家民系。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南方各地而尤以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和西部(粤西)片区、广西东南部以及福建西部(闽西)、江西南部(赣南)为主要集中地域,且基于此传承自唐宋之中原音韵和习俗,视为南方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民系。

根据说法之一,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黄河流域汉族居民数次从北方南迁,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惠州、汀州、赣州。而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广东的梅州市则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区之一而被宣传为“世界客都”,广东的河源则被称为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客家侨都”。赣州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福建省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海内外五千万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

族群形成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 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 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越族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 南方越族土著融合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在民间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普通话的“客人”在客家话中被称为“人客”(闽南话也是如此),翻成普通话会与来访之客混淆,故称为“客家”。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粤西)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客家”这个他称名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所知,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来源请求]。但部分人并不喜欢这个名词,因为在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等地有很多世代居住这片土地的便是被称之先客的客家先民,这些客家先民并不比广东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台湾的部分,清朝和日治时代以广东祖先和福建祖先来区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闽籍”。以下介绍客家族系之成型:

根源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但家谱或族谱仅为参考资料,因为家谱或族谱可能存在造假,同样情形也发生在广府、闽南及北方汉族族群身上。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象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迁移[编辑]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历史记载,一段词, 称: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衣冠指客家族群,衣冠意表当时的政府。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公元317~879年间),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公元880~1126年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第三次迁徙(公元1127~1644年间),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第四次迁徙(公元1645~1843年间),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在1866年以后),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1924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韩廷敦著《种族的品性》一书,书中说道:“客家人要不是因为荒年的困苦和外族的压迫,大概也不会离开北方的老家的。”韩氏的观点非常明确,客家人是从北方迁来的。[1]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六次迁徙

综合海内外(含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汉人(包括客家)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1],总计有六次主要的迁徙时期:(其他说法,参见注解二)

  •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期后秦朝灭亡,由南海郡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独立建立南粤国(南越国),这些军民在南粤国的北部(粤北)定居。后代子孙被称为北江客家。
  •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
  •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闽西)及南部(闽南)和广东东部(粤东)及北部(粤北);
  •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皇室进入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
  •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粤、闽地区部分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四川,非纯客住县主要有龙泉驿、新都、青白江、仪陇、富顺、仁寿、荣昌、西昌、隆昌、泸县等。
  • 第六次是郑成功攻取台湾后:派出大量军民(其中不少客家军民)对抗清兵失败后,不少粤、闽客家在台湾桃竹苗、高雄屏东六堆、花东纵谷等土地开垦。
  • 到了清朝中期未:鸦片战争后,国力持续衰退,广东里客家地区田寡人稠情况日趋严重,大量广东人人口众多(包括客家人)移民至南洋等地。

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

一 .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客家人客家人的分布图

二 .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园”,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三 .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政治

客家是汉民族中最有血性的族群。国有乱局,邦有危难,客家人总是挺身而出。台湾的客家是抗日的主力,1895年乙未战争,客家人展现不屈性格,和日军数度交锋,造成日军极大损失。太平天国六王大部分是客家人,黑旗军将领刘永福是客家人,早期的同盟会是由大量的客家人组成,中共苏维埃政权是在客家人的聚集地发源并走向全国。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有浓厚的丘陵文化特色,客家人也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带有古代汉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客家民系,根在中原,传播四方。

人口

在宋朝末年(1270期间),客家人仅约数千人,经历每世代人口成长数倍的不停努力,六百年后太平天国期间,人口已达到推倒满清的实力。目前,在中国内部中客家人总数在八千万人以上,是为人口数最多的单一民系。客家人的母亲有着【孺人】的尊封。

文化

主条目: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东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故有浓厚的丘陵文化。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集,艰苦创业,繁衍后代。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在广征客家人士意见后,宣布将把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订为中华民国“全国客家日”[2]

风俗

  • 客家人唱山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节庆时有对歌的风俗。
  • 客家人与明清时代的其他汉族人不同,历来从没有裹脚的习俗,穷人家女子一般赤脚或穿木屐,与男子无异。
  • 客家人有在清明节做艾粄的习俗,各地的扫墓时间不同(见扫墓条)。

信仰

主条目:香花佛教

客家人的信仰多为儒道释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释迦佛、玉帝、关帝、玄帝、妈祖、城隍等等华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独特的乡土神祇。

  • 观世音菩萨:为汉人共通的信仰,闽西永定客家人视为乡土神。
  • 三界爷: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3]
  • 土地伯公: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土地公。[3]
  • 龙神:守护地脉之神,常与土地伯公并称。
  • 汉帝:赣南宁都客家人的信仰,即汉高帝刘邦,初为刘姓宗亲之祖先崇拜。
  • 三山国王:广东潮州府——独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
  • 惭愧祖师:潮州一带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台北、宜兰、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县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3]
  • 义民爷:各地因保乡护土而阵亡的客家子弟,死后被奉祀,以台湾极盛(新竹县新埔镇义民庙)。

方言

主条目:客家话

客家人使用的方言,通常称为客家话、客家语、客语、土广东话,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话”、“麻介(gai)话”、“艾话”。在台湾,教育部命名为台湾客家语[4],亦是台语之一[5] 。客家话在客家族群认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训[6],不会讲客家话又自称“客家人”曾被讥讽是“假客家人”[7]

中华民国过去推动的国语运动打压包含客家话的台湾本土方言,致使年轻一辈台湾民众能听说客家话的人数大幅降低。

音乐

传统音乐

主条目:客家山歌、客家八音和广东汉乐

流行音乐

主条目:客语流行音乐

近年来,客家音乐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轻一辈的创意,更活泼生动;混合了民谣、爵士、流行、摇滚等风格。更增加了可听性。

代表人物有:汤运焕(东东)、张少林,刘劭希、林生祥、曾雅君、黄连煜、颜志文、谢宇威等等。

代表作品: 远方的鼓声、 地狱浮沉录、 青鸟词、 末代客的最后一场戏、 客家世界、客家本色、风神125、月光光、流浪 等。

服饰

客家传统服饰原同为一般汉人所穿之汉服且多为”上衣下裳”古制,满清入主中原后易服于今。现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裆裤”,其颜色以青色、黑色为主,给人素雅而严肃的印象,恰似其沈稳隐敛之民族性[8]。现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装,与其他汉族人无异。粤东北、赣南等地还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传统服饰,但如今也有很多客家人氏立志复原客家传统华夏服饰。

民居

客家人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中福建客家土楼群已经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福建土楼建筑是以永定、南靖、平和这一交界地区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专有,也不是闽南人所专有。[9]
  • 梅州围龙屋
  • 客家土楼:福建、广东大埔一带。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围屋(梅州围龙屋):“围龙屋”在台湾南部较多,在中部石冈、东势地区客家人则称作“围屋”,江西龙南县有全世界最多的客家围屋。
  • 伙房(伙房):伙房为“ㄇ”字型设计,正中央则是“厅下”﹙祭祀祖先的厅堂﹚,以屋顶高低作为辈份之区分,厨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 家庙(公厅):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

饮食

主条目:客家菜

因为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华中、华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区,劳动出汗多,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香油咸为特色),为下饭以应付大量劳力,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梅干菜、芥菜、福菜)作为食材入菜。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酿豆腐。

表演艺术

  • 采茶戏(三脚采茶戏)
  • 平安戏(收冬戏)
  • 木偶戏
  • 广东汉剧
  • 山歌剧
  • 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其中台湾云林县为最著名
  • 诏安客家开口狮
  • 九腔十八调
  • 客家唢呐
  •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

武术

  • 客家龙形拳
  • 客家流民拳
  • 布鸡拳
  • 金鹰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