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度归档:2014年5月21日

过往物事(四)

从小就听闻先祖在岭南各处开荒立业的故事,黄连中自幼就把那些独立闯荡、能化荒地为富饶土地的祖先当成英雄,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他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这片新天地开辟自己的家业。他把从家中带来的兽皮和银两换来了一大块荒地、以及荒地后面的一片连绵六座峰的山脉,他知道光靠打猎无法在这里繁衍后代。买来的荒地被十多个起伏的小丘陵隔开,这种地貌在岭南地区非常普遍,数千年前,远古骆越人就是在这样的地块中发明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他们选择溪流附近的低洼地作为水田,并且充分发挥耕牛的作用,把一大片错落起伏的丘陵变成耕田,而水稻这项技术为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农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高的山峰名为马鞍峰,在西北方向,这座山峰远看如一匹骏马。相传天上的一匹白色骏马,有一天纵驰在人间,看到此地山水秀丽,绿草连绵,决定化作石山长住于此,所以这个地方的山神就是一匹骏马。

黄连中将父亲的骨骸安葬在村后的一座叫窑角岭的山峰,这座山峰正对着荒地的中心轴,坐北朝南,东边是一个小瀑布,西边是一条山路通往马鞍峰,在往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每个经过这里的风水先生都说这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初到此地,他在荒地的最北边搭起两间茅草屋,作为临时的居住所。

这个小镇地处三县交汇处,因为地理位置偏远,除了当地骆越人,很少有外地人来,而且因为人口稀少,所以不设任何州县,仅由南边的武缘县代管。考虑到骆越是南疆少数民族,为了维护统一,朝廷基本都不在此地征兵纳粮。

客家文化[转]

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1]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戏剧音乐

  • 客家山歌
  • 客语流行音乐
  • 采茶戏(三脚采茶戏)
  • 平安戏(收冬戏)
  • 木偶戏
  • 客家八音
  • 广东汉剧(广东客剧)
  • 山歌剧
  • 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其中以云林县最为著名)
  • 踩马灯
  • 渡台悲歌

工艺项目

  • 客家土纸

民俗项目

  • 广州客家猫舞
  • 客家傩舞

客家建筑[编辑]

  • 客家土楼:又称为围楼。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
  • 围屋(围龙屋):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
  • 赤柱八间屋

饮食文化

主条目:客家菜

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在客家地区,劳动出汗多,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梅干菜、大叶品种的芥菜)、作为食材入菜。

客家饮食文化也传承了部份中原文化,例如粄条、米筛目、艾粄是客家人利用制作面食的方法来制作米食,而客家擂茶是唐朝中原人饮茶的模式,而擂茶也影响了日本的抹茶。

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武术

客家人在体型上吃亏,与人对打,务求一击中的,因此客家武术出手必中要害,在攻击时上以咽喉、中以心窝、下以阴部为重心,主要是让敌人暂时痛到无力反击,并争取脱逃的空间和时间,或加以反击。

  • 客家龙形拳
  • 客家流民拳
  • 布鸡拳
  • 金鹰拳

节日

天穿日(客家日)

台湾客家委员会在广征客家人士意见后,宣布将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订为中华民国“全国客家日”[2]

义民节

义民爷为台湾民间信仰,祭祀在械斗、民变、战争中,因保卫家乡而牺牲的义民军。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为“义民节”。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廿五客家人视为年界日,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年米”,客家人认为过了“年界日”就等于新的一年的开始。

三重日、月忌日

江西省宁都县的客家人则认为正月初三俗称“三重日”,正月初五俗称“月忌日”,亦说是“米谷神生日”,所以这两天都忌做“始发饭”,也不宜出门。

民间信仰

  • 伯公
  • 义民爷
  • 三山国王
  • 三界爷:即三官大帝
  • 龙神
  • 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北、宜兰、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
  • 惭愧祖师
  • 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信仰
  • 观世音菩萨等佛教神明:闽西永定客家人的信仰
  • 保生大帝

客家花

桐花大都生长在丘陵地区,不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客家人都以油桐树为经济作物,所以油桐树与客家人的渊源深厚,而油桐花生命力强,也被用来描述性格节俭、坚毅的客家人。近年来,台湾地区举办许多客家桐花季,作为拫兴客家地区观光方法之一。

推广场所

  • 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
  • 横山客家文化工作室

客家菜[转]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主要指客家人的饮食。因为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华中、华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区,迁徙行程中只能以盐保存食物,劳动出汗多亦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并且好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福菜、梅干菜、大叶品种的芥菜)作为食材入菜。不过目前已有偏向少油少咸的改良式客家菜。

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所谓的“炆”,是指大锅烹煮、持久保温。典型的“四炆”系指酸菜(或咸菜)炆猪肚、炆爌肉、排骨炆菜头、肥汤炆笋干四道菜;而典型的“四炒”系指客家炒肉(又称客家小炒)、猪肠炒姜丝、鸭血(亦有用猪肚者)炒韭菜、猪肺凤梨炒木耳(俗称咸酸甜)四道菜[1]。

有名的客家菜像咸菜猪肚汤、梅菜扣肉、酿豆腐,还有客家咸鸡、清炖鸡、煎酿蛋角、酿苦瓜、鸡炒酒、黄酒鸡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属“黄酒鸡”,一般传统客家人,媳妇怀孕其家婆就要预先用糯米、酒饼、酒曲酿造“客家黄老酒”,待儿媳产后补身。黄酒鸡做法:先切好杀好的活鸡,不加任何佐料(但或会加少许姜用以去腥去寒气)放如锅中蒸。待鸡肉熟透,放入客家黄酒继续蒸煮。不时一道大补的菜做好了,鸡肉滑嫩外加客家黄酒特有的酸甜,不仅开胃更能补身。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这道补品随之演变成传统客家桌上一道诱人的特色菜。

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金陵国际美食尊爵厨艺大赛”中,来自台湾杨梅市的李伯钧厨师以客家菜料理夺得金牌。

各式菜肴

  • 牛肉丸
  • 猪肉丸
  • 牛筋丸
  • 鱼丸
  • 酿豆腐
  • 酿苦瓜
  • 酿青椒
  • 客家生鱼脍
  • 客家盐焗鸡
  • 黄酒鸡
  • 白切鸡
  • 盐焗鸡
  • 客家咸鸡
  • 子姜炒鸭
  • 姜丝炒大肠
  • 粄条
  • 苦瓜炒咸蛋
  • 封肉
  • 菜脯
  • 咸猪肉
  • 盆菜
  • 算盘子
  • 客家炸肉
  • 猪脚醋
  • 梅干扣肉
  • 梅菜扣肉
  • 香芋扣肉
  • 焖乳狗
  • 乳狗褒
  • 炸大肠
  • 东江豆腐煲
  • 炖肉饼
  • 酿腐皮卷

小吃

  • 擂茶(三生汤)
  • 金桔酱
  • 客家黄酒
  • 艾粄
  • 茶粄
  • 甜粄
  • 淹面
  • 簸箕粄
  • 芋卵粄
  • 发粄
  • 老鼠粉
  • 萝卜粄
  • 仙人粄
  • 三及第汤
  • 萝卜丸
  • 盐焗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