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赵姓演变
造父封于赵城而称赵氏,造父的五世孙叔带在周幽王时,率子孙离开周朝迁往晋国,不但立足下来,而且繁衍成大族。自晋文公时起,赵氏家族成员在晋国政坛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后联合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定都邯郸。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的历史大舞台上,赵氏家族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
赵国之时,赵氏血脉已分为三大支,一是居邯郸(今河北邯郸)的大宗,一是居东武城(今山东武城)的平原君分支,一是居东安阳(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的代安阳君分支。
二、壮族赵姓
宋朝赐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改赵氏为最多。北宋仁宗时,广西广源州蛮侬智高起义,被狄青率兵平定,侬氏宗族大部分投顺宋朝,被赐姓为赵氏,为今日壮族侬人的赵姓祖先。《元史·赵阿哥潘传》云:“赵阿哥潘,土波思乌思臧掇氏”,即吐蕃人,先辈归附宋朝,赐姓赵氏,世居临洮(今甘肃岷县)。
壮族中以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和广西龙州的赵荣正、赵荣章最为著名。赵克广为嘉庆年间贡生,掌宁江书院山长二十余年,弟子遍布左江上游,为世人赞誉,著有《碧萝月轩诗稿》二卷。赵荣正为拔贡出身,主讲龙州暨南书院十八年,名传四方,著有《霞披书屋吟稿》一卷,流传甚广;族人赵荣章,长期任广西提督文案,著有《守山诗钞》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