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度归档:2014年4月14日

黄姓迁徙分布概括[转]

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

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

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

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各个版本的黄峭山至黄僚世系

  说明:下面是各个版本的从黄峭公到黄僚世系的不同版本,具体哪个版本是正确的,这个总说纷云,但我个人更加偏重黄榕生主编的那份记载,因为作者是翻阅了很多文献得出的结果,但对于家谱的修订,建议后人不要太过于攀附某一支,而应该更多注重文化和历史,还有多花点精力好好尽自己所能照顾好现在的家人。

一、循州《海龙虎谱》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六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井——历尧——冈——元义——阁——万荣——中章——先刚——春——尚义——淑能——震——文——景升——僚。

二、梅州市梅城内水巷口新璘保存之手抄旧谱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三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井——万一——士升——中章——元刚——春——尚义——淑能——震——文——景升——僚。

三、黄容声主编的《广东客家黄氏〈僚公宗谱考证本〉的考证》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872年生)——化(894年生)——道(919年生)——文(954年生)——省察(989年生)——春(1030年生)——仁(1069年生)——潜善(1107年生) ——久养,讳粳,又名景升(1141年生)——僚(1178年生)。

四、刘佑平撰编的《中华姓氏通书——黄姓》p175页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七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872年生)——井(894年生)——历尧(915年生)——冈(936年生)——元二(966年生) ——阁(994年生)——万荣(1032年生)——中章(1053年生)——元刚(1083年生)——春(1108年生)——尚义(1145年生)——淑能(1175年生)——震(1201年生)——文(1225年生)——穆(1253年生)——景升(1279年生)——僚。

五、刘佑平撰编的《中华姓氏通书——黄姓》P165——P170页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化——道——文——省察——春——仁——潜善——久善——僚。

六、江西南丰付坑乡《上井黄氏族谱》(此文采集自兰州大学图书馆附29)和江西历市《上横街黄氏族谱》(此文采集自北京内城大图书馆京馆谱3147)均载:黄僚是邵武和坪始祖黄峭的第十三世孙,其传承世系是:黄峭山(872年生)——井(913年生)——历尧(935年生)——冈(958年生)——万荣(979年生)——中章(1000年生)——元刚(1022年生)——尚义(1043年生)——淑能(1067年生)——震(1088年生)——文(1110年生)——景升(1141年生)——僚(1178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