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度归档:2014年4月11日

清远黄氏[转]

黄姓源于古黄国,系承陆终。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黄姓名列第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分布很广,尤以江南地区最为集中。

在黄姓发展史上,汉魏之际的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的显赫望族。这支黄姓宗族,代为冠族,世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至黄香、黄琼父子,江夏黄氏大昌于时,再传到黄琼之孙黄琬时,更臻于极盛,被时人誉为“江夏黄氏,天下无双”。晋代以后,由于任官和战乱多种原因,江夏黄氏陆续向大江南北迁徙,播迁到全国各地。故后来的中国黄姓人多以“江夏”为郡望。

宋元时期,江夏黄氏播迁各地的诸分支中,最为显赫的是金华和邵武两宗。其中福建邵武黄氏的后裔盛繁于闽、粤、台、赣、湘、川各省,成为与金华黄氏齐名的显赫支派。今清远市域黄氏族支,多属福建邵武黄氏裔系。

在清远市姓氏人口排序中,黄姓居第2位,拥有族众33万多人中以连州最多(68481人),次为英德(64650人)、清新(57694人)。像陈姓一样,黄姓的分布极为广泛,支派繁多。

最早入境的黄氏族支始于唐末。时有连州西岸鹅江黄氏,先人于唐末从福建迁来,其在福建的上源世系,今已无从查考。至唐光启三年(887),这支黄氏出了位光耀门楣的进士黄匪躬,族人遂以他为入连始祖。其后裔多聚居于今连州西岸镇内。连南三江的一支黄氏亦于唐末从福建迁来,至五代,这支黄氏出了位官至南汉尚书左仆射的黄损,族人遂以他为开基始祖。黄损有4个儿子,除1子留居三江外,其余3子均迁连州,分居西岸、东陂等地,后来又有分支移居湖南蓝山县地,留在连州、连南的后裔现有2300余众。中以东陂塘头坪村最为集中,现有黄损后裔1300余人。

黄氏是连州市的第1大姓,入境较早的还有丰阳夏湟黄氏、星子油田黄氏、星子黄村黄氏等。夏湟黄氏开基祖名必达,入迁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族谱称其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季曾孙。这个家族在连州已传30代,形成了以夏湟为中心的族裔散布丰阳、东陂、西岸、保安诸地众多村寨的庞大家族网络,丁口逾万。星子油田黄氏,来自梅州河田村,入迁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现发展到1800余人。星子黄村黄氏亦为黄庭坚后裔分支,开基祖元登、元桂、秀实3人系黄庭坚的第7代裔孙,入迁于宋末元初,发展至今,逾3000丁口。连州籍妇女黄秀华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黄丽辉曾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福建邵武黄氏的开基始祖叫黄惟淡,来自河南光州固始。邵武黄氏后来所以知闻于天下,归功于他孙辈中出了个影响深远的族星黄峭山。在中国黄氏发展史上,黄峭山是一位对后世族人起过重大作用的中兴显祖。他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娶有3房妻子,生了21个儿子。据传在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正月初二这一天,年已80的峭山公忽然置备酒席,广邀亲朋,大宴宾客。席间,这位性格特别的老人当众宣布一个惊人的决定:除3位夫人各留长子侍奉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独立创业。在他这个历史性决定的影响下,这个家族后来不断裂变出许多新的分支,迅速地散布江南大地和尔后的海外华人世界中,成为当今黄氏族群中族众最多、分布最广的显宗巨族。清远市域现居黄氏,亦多为其裔。上文提到的从梅县河田迁居连州星子油田的那支黄氏,应属黄峭山的后裔分支。今清远市域黄峭山的后裔,以其第二十子黄升的裔系为多,次为其第九子黄化的后代。

黄峭山第二十子黄井为郑夫人所生,他当年遵父命告别亲人故土后,携带着家室前往他曾担任过县令的江西南丰觅居,择居于该县双井头村。尔后,这支南丰双井黄氏发展成为江南著族。

南宋时,黄井的一个叫黄行密的裔孙,曾官宁宗皇帝起居郎,后因被诬亲其所亲而贬为广东始兴县令,当行至梅关时又接到加贬令,削职为民,允其择地落居。于是,黄行密一家遂在南雄珠玑巷定居下来,时为南宋嘉定四年(1211)。后裔尊他为入粤始祖。

黄行密有3子:仁远、仁逵、仁达。其长子仁远生义质、义贤。南宋祥兴元年(1278),义质由南雄避居英德乌塔村(地址在今英德望埠镇内)生道全、道广、道福3子。其后道福由乌塔村迁今英德大湾古道创居,从而成为英西黄氏始祖。他的后裔散布今大湾、浛洸、黄花、大洞、水边及清新、阳山的一些村寨,另有分支移迁肇庆罗定、广西梧州等地,人口数以万计,发祥地大湾现有其裔5000余众。

义贤的后裔由南雄迁居广府南海。元代后期,这支黄行密后裔分支中,有个叫黄文清的族人携眷及侄儿凤廷又由南海北返,择居今佛冈水头东坑。凤廷生一子黄胜。黄胜生育4子,各成房系,裔孙衍居佛冈各地,并有分支移居今清城和英东等地。今佛冈4.5万黄姓人,多为其裔。于是,黄胜遂被裔孙们尊为佛冈黄氏开基始祖。

英德沙口清溪黄氏是英德另一大黄氏支派。其开基祖黄絅,旧县志载其为江苏泗州人,但族裔都说他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并且是梅县黄氏开基祖黄僚的后代(今从其后裔所说)。关于黄僚其人的家世,彭光宇等人编著的《黄姓史话》(200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和《梅县志》都说他是黄峭山第9子黄化的后代;刘佑平编著的《中华姓氏通史·黄姓》(2000年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则说他是黄峭山第20子黄井的后裔,还有1995年龙川县政协文史委主编的《龙川姓氏渊源》亦称黄僚是黄井的后裔,英德沙口和连江口两支黄僚后裔支系则一致称黄僚是黄井的后裔。两种说法,孰对孰误,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考。本书暂从其裔所说。英德沙口黄絅裔孙提供的资料说,黄僚有5个儿子,黄絅是第3子庆寿的儿子,生活于元代,为元朝进士,元至正三年(1343)授任为英州别驾,元灭明兴,他择居于英德沙口清溪村。这个家族兴旺发达,族属散布沙口、望埠、横石塘、英城、桥头等多个乡镇,数以万计,成为英德黄氏族群中强宗盛族。

从《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看黄峭派邵武黄氏历史的传承[转]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是目前黄峭派邵武黄氏在介绍家族历史时,使用得最多和最重要的文献资料,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一部分黄峭派邵武黄氏心中的“圣典”。本人当年写《中华姓氏通书·黄姓》时,也曾引用这部族谱关于黄峭的内容。
但关于这部族谱本身的介绍,网上却并不很多。而对这种族谱的权威性和族谱内容的真实性,更缺乏必要的探讨。
为了有利于黄姓历史研究的深入,今天我想就这部重要族谱的一些问题,和黄峭派邵武黄氏的历史文献传承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广大读者和网友特别是黄姓贤达们能够参与,并多多指教。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是由福建省邵武、光泽、建阳、黄坑等地黄峭后裔,与江西省建昌、亲城、南城、沪邑等地黄峭后裔,于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联合修撰的一部黄姓族谱,共刻印了200多部,每部按《千字文》统一编号,再按编号发谱。其中从“天”字号到“道”字号107部发福建各支;“道”字号后发江西各支。
与《禾坪黄氏大成宗谱》修成同时,闽赣两省黄峭后裔还捐资在邵武南乡上井合建邵武黄氏大宗祠。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共有3卷,外加卷末,目录如下:
卷一:新序
本目
大成宗谱序
原序
鹳薮旧序
秘识稽疑
峭山公行录
凡例
家训
建祠劝捐及修谱董首领谱字号
通祠众字派
卷二:建坟祠序
坟祠图
黄家林坟图
三夫人坟图
大宗祠图
陈设图及祠记
各祖遗像及赞
源流垂丝图
卷三:源流纪姓序
源流纪实图
卷末:源流跋
新跋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最大特点,一是“确定”黄膺为邵武黄氏的入闽始祖,由黄膺取代黄惟淡;二是撰写了从上古到黄峭的传递世系。
在光绪己卯(1879年)科举人、黄峭裔孙黄希勉于光绪十五年己丑秋月谷旦所撰的《新序》中就说:“吾祖膺公自光州固始入闽,迁平洒,为始祖。三传锡公又吾禾坪鹳薮之始祖也。生有五子,其长曰峭山公,官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各生七子,共念一子,分徙就地,详载源流。”——这是以黄膺为峭山派入闽始祖之先河。
在邑庠生黄淇州于光绪十五年己丑秋月撰写的《江夏黄氏大成宗谱序》更进一步说:“(黄香之后)又十余世膺公自光州固始入闽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号曰五经先生。三传锡祖由平洒移本郡之南禾坪,地名鹳薮。此处有鹳鸟百千巢,因而居之。生五子,长曰峭山公。”——这是以黄膺取代黄惟淡,充当“五经先生”之先河。
在卷三的《江夏黄氏大宗祠部谱远祖源流纪实图》中,则详细记载了自黄帝子子昌意到第黄峭山公21子的世系,共记118世。其中,昌意为第1世,陆终为第9世,黄歇为第83世,黄霸为第90世,黄香为第94世,黄膺为第113世,黄锡为第116世,黄峭山为第117世,黄和等21子为第118世。
其中,黄峭的祖上世系为“黄辇→黄时文→黄膺→黄皓→黄任→黄锡→黄峭山”。
这个《源流纪实图》关于黄膺的记载是:113世“膺公,时文次子,名惟淡,字庆肇,号金谷。官至吏部侍郎。公自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名南洒,家焉。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曰五经先生。妣曹氏,生三子:皓、盛、桂。”——这是将黄膺与黄惟淡二人合而为一人之先河。

现在,我们来看这部《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传承关系,看它资料来源是从哪里来的。
一般来说,新修的族谱,都会标明是第几次修谱,并在新谱序中介绍它的继承情况。但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新序没有介绍这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它基本上是一次完全新修的族谱,而不是重新再修。
当然,这部新修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同样参考了旧有的族谱,这从它在谱序中保留有旧序可以证明。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一个重要参考族谱,是《鹳薮黄氏族谱》,大成谱卷一中,就保留了3篇《鹳薮黄氏宗谱》的旧序,序文作者为清朝文林郎、知江南砀山县事、三十二世孙黄华衮,作序时间也就是《鹳薮黄氏宗谱》的出版时间为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年)。
其中,第一篇序文称:“余黄氏之兴,咸相传为陆终后封于黄,因氏之。厥后为春申君,至汉则有若关内侯,有若尚书令,有若豫州牧,有若待征君,载在纲目,班班可考。而谱不敢妄援者,以荒远难稽,故略而弗书。非遗之也,盖慎之也。吾谱之作,昉于唐始祖膺自光州固始入闽,徙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为五经先生。三传而锡祖出焉,又卜处于吾郡南乡中,林木阴郁,有鹳鸟百千巢其上,因名之曰鹳薮。振振绳绳,此其兆也。四传峭山公,生子念一人。……故自南渡距今三十有二世。……窃幸先人所遗谱牒,虽经兵燹出守勿替。令取而修之,属遵旧例,从远渐近,由稀及繁……”
从所载的这篇黄华衮《鹳薮黄氏宗谱序》,可以看出三个信息:一是《鹳薮黄氏宗谱》是以黄膺为峭山派邵武黄氏的入闽始祖;二是鹳薮黄氏宗谱》本身是有旧谱传承的,三是《鹳薮黄氏宗谱》的世系,只从入闽始祖黄五经开始的,黄五经以上没有记载,因为作者很慎重,因为旧谱也没有记载。
这就是说,《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主要参考旧谱《鹳薮黄氏宗谱序》并没有入闽始祖黄五经以上的世系,这个世系,是大成谱在光绪合族汇修时,根据别的资料、别的族谱加上去的。
大成谱黄惟淡以上的世系是怎么来的呢?《大成谱》卷一所载黄纯、黄烈共同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撰写的《黄氏秘识稽颖》解开了这个迷。“(嘉庆)壬申(公元1812年)冬,吾支亲修家谱,断自惟淡公渡江入闽为初祖。余父博访抄辑旧谱,有峭山公新修家谱乘以受于子。余思焉何不知祖泽?博访同宗家谱,南陆公受姓始祖、歇公产新罗,刘公居阳夏,习仪公作家谱,惟淡公入闽。此家据礼先河后海,正慎终追远也。”原来,加入这段上古世系的,是嘉庆时某支峭山公后裔黄纯黄烈兄弟,而他们的族谱本来也是断自入闽始祖黄惟淡的。
大成谱卷一中,还有一篇署名为“大宗咸淳七年岁次辛未仲冬月文林郎知江夏康县知县周士枢敬撰”的《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和一篇署名为“吉州文天祥”的《原序》,则不知是从哪部黄氏族谱抄录而来。文天祥的谱序没有实质内容,不用讨论。而周士枢的《源流序》,则从盘古开天地讲起,说到黄帝,到“黄氏本于陆终受姓”,到“膺公字庆宣,号幽谷,唐时自光州固始入闽,徙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世号曰五经先生”,到黄峭山和他的21个儿子,“自昌意下至峭公之二十一子,乃一百一十八世”班班可考。这个源流序,就是今天大成谱的原版。这个源流序,肯定不是康熙鹳薮谱的,有极有可能嘉庆谱的(这从它的开头语“开皇辟土自出荆州,自盘古王始分日月,方有人民”,和《秘识稽疑》开头语“伏惟开皇国土出自荆州,盘古先贤,始分日月,方有人民”如出一辙,可以证明)。这个源流序很成问题,有可能是黄纯们托名周士枢杜撰的,也可能是从别的谱上抄的。具体情况,尚需要进一步考证。
现在再谈黄膺黄惟淡的问题,从《秘识稽疑》看,黄惟淡就是五经先生,这是嘉庆谱的情况,但嘉庆谱已将黄膺与黄惟淡合为一人,不过称惟淡公还比是称膺公要多。
再看大成谱所载的《鹳薮谱序》,只说入闽始祖黄膺就是五经先生,但没有说黄膺就是黄惟淡。
然而,本人却发现了大成谱主要参考的这本《鹳薮黄氏族谱》原谱,并找到了黄华衮《鹳薮谱序》原本,全名叫《鹳薮黄氏重修族谱序》。鹳薮原谱所载的黄华衮原序,与大成谱转录的黄华衮序,内容基本相同,只有关键两处不同。鹳薮原谱所载的黄华衮原序有:“吾谱之作,昉于唐初祖镡州固始入闽,徙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为五经先生。又卜处于吾郡南乡中,林木阴郁,有鹳鸟百千巢其上,因名之曰鹳薮。振振绳绳,此其兆也。迨后峭祖生二十一子。……自峭山公距今四十余世。”
对比禾坪大成谱转录的黄华衮《鹳薮谱序》和鹳薮原谱所载的黄华衮原序,我们就有极其重要的发现:旧序原文并没有说入闽始祖是黄膺,而只说是五经先生。旧谱没有说黄峭是黄五经的第几代孙,更没有提到黄锡。
由此可见,说黄膺是黄五经,和说黄锡是黄峭山之父,都是光绪十五年的禾坪大城谱篡改原文后加进去的。

综合黄峭派邵武黄氏的各种资料来看,他们自己对族史的认识,他们的历史传承,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发生如下变化:
1.在唐五代,黄惟淡派邵武黄氏开始兴盛。他们的开基始祖黄惟淡,远近有名,人称黄五经,开创了和坪黄氏以读书传家的传统。第二代黄知良兄弟,都有功名。后来又出了著名的黄峭,子孙人丁兴旺,但黄峭的名气,远没有黄惟淡大。这个时期,黄惟淡派邵武黄始属于形成和始兴阶段,对自己的历史当然非常清楚。
2。到了宋元时代,黄惟淡派邵武黄氏的发展达到高潮,人文蔚盛,出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如黄德裕、黄中美、黄遹、黄永存、黄大全、黄蒙、黄龟朋、黄公绍、黄伸、黄邦式、黄静夫、黄寄孙、黄清老等一大批学者、官员。这个时期,黄姓家族对自己的族史是非常清楚的,他们都非常重视家族文化和传统,以五经先生黄惟淡的后裔自豪,并留下了大量的墓志铭等文献。五经先生黄惟淡,不仅成为黄姓的著名祖先,也成为福建文化上的大名人,在文人学者中广为人知晓、广受人称颂。黄惟淡的后裔,与黄膺的后裔,在宋代成为福建邵武黄氏中最著名的两大支,可以说是互相辉映。
3。明朝和清前期,黄惟淡派邵武黄氏的最大特点,是人丁兴旺,但家族的功名、文化上的兴旺,似乎比宋元时期有所衰落,或者说没有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黄惟淡派的历史人物,却被写进了当地的方志,如《邵武府志》、《八闽通志》、《闽书》,也被收进《万姓统谱》。因此,至少在方志上,五经先生黄惟淡为他们的开基始祖,这是非常清楚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有这支黄氏家族的传承有序、基本上没有中断的族谱文献流传下来。
4。晚清民国近代时期,黄惟淡、黄峭后裔更加人丁兴旺发达,但其特点是本地并不特别兴旺,而是枝繁叶茂,散不全国和世界各地。光绪十五年,由福建和江西部分族人,开始进行统宗联谊合族活动,共修宗祠、统一字派、汇修大成宗谱。但是这时,出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人为的将邵武两支合为一派,于是出现了黄膺就是黄惟淡的重大历史误会。黄惟淡、黄峭这一支历史的传承,至此出现混乱。与这一混乱同时发生的,就是邵武本地的黄姓,似乎在人为扩大这种错误的影响,他们将这种错误的族谱,向闽、台、两广、江西、南洋和海外广为散发。其中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将九子公当成黄潜善,将黄潜善说成是黄峭之子黄化的后裔,至使两广闽台南洋广大以九子公为始祖的黄姓子弟,也在接受这种错误的历史。
5。现当代,黄峭派邵武黄姓出现了好的和不好的两个现象:好的现象,就是更加重视族人联谊活动,并加大对本族历史的研究和宣传,特别是对邵武黄氏宗祠、坟墓和族谱的保护,作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他们在研究中,对宋代和明代的有关黄惟淡、黄峭的历史文献,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积极去搜集和整理,相反往往采取否定的态度。不但没有纠正前人的族史错误,而且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不仅将邵武黄膺派,甚至将所有福建黄姓,都统一到黄峭派,形成了一个以邵武黄峭派为中心的福建黄姓统宗世系,在编造历史、人为造成历史混乱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们新编的世系中,仍然将另一支邵武黄氏的开基祖黄膺统一进来,但黄膺这次不是和黄惟淡合为一人,而是成为黄惟淡的儿子。黄峭山,仍然成为黄膺的第四代孙,但变成黄惟淡的第五代孙。传递世系如下:黄时文→黄惟淡→黄膺→黄彦高→黄贵华→黄锡→黄峭山。福建另一支著名黄氏虎邱黄敦后裔,也因此变成了黄惟淡的儿子,而著名的黄港黄氏黄岸后裔,则变成了黄惟淡的孙子。

注:作者为刘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