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4年04月

清远黄氏[转]

黄姓源于古黄国,系承陆终。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黄姓名列第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分布很广,尤以江南地区最为集中。

在黄姓发展史上,汉魏之际的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的显赫望族。这支黄姓宗族,代为冠族,世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至黄香、黄琼父子,江夏黄氏大昌于时,再传到黄琼之孙黄琬时,更臻于极盛,被时人誉为“江夏黄氏,天下无双”。晋代以后,由于任官和战乱多种原因,江夏黄氏陆续向大江南北迁徙,播迁到全国各地。故后来的中国黄姓人多以“江夏”为郡望。

宋元时期,江夏黄氏播迁各地的诸分支中,最为显赫的是金华和邵武两宗。其中福建邵武黄氏的后裔盛繁于闽、粤、台、赣、湘、川各省,成为与金华黄氏齐名的显赫支派。今清远市域黄氏族支,多属福建邵武黄氏裔系。

在清远市姓氏人口排序中,黄姓居第2位,拥有族众33万多人中以连州最多(68481人),次为英德(64650人)、清新(57694人)。像陈姓一样,黄姓的分布极为广泛,支派繁多。

最早入境的黄氏族支始于唐末。时有连州西岸鹅江黄氏,先人于唐末从福建迁来,其在福建的上源世系,今已无从查考。至唐光启三年(887),这支黄氏出了位光耀门楣的进士黄匪躬,族人遂以他为入连始祖。其后裔多聚居于今连州西岸镇内。连南三江的一支黄氏亦于唐末从福建迁来,至五代,这支黄氏出了位官至南汉尚书左仆射的黄损,族人遂以他为开基始祖。黄损有4个儿子,除1子留居三江外,其余3子均迁连州,分居西岸、东陂等地,后来又有分支移居湖南蓝山县地,留在连州、连南的后裔现有2300余众。中以东陂塘头坪村最为集中,现有黄损后裔1300余人。

黄氏是连州市的第1大姓,入境较早的还有丰阳夏湟黄氏、星子油田黄氏、星子黄村黄氏等。夏湟黄氏开基祖名必达,入迁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族谱称其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季曾孙。这个家族在连州已传30代,形成了以夏湟为中心的族裔散布丰阳、东陂、西岸、保安诸地众多村寨的庞大家族网络,丁口逾万。星子油田黄氏,来自梅州河田村,入迁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现发展到1800余人。星子黄村黄氏亦为黄庭坚后裔分支,开基祖元登、元桂、秀实3人系黄庭坚的第7代裔孙,入迁于宋末元初,发展至今,逾3000丁口。连州籍妇女黄秀华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黄丽辉曾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福建邵武黄氏的开基始祖叫黄惟淡,来自河南光州固始。邵武黄氏后来所以知闻于天下,归功于他孙辈中出了个影响深远的族星黄峭山。在中国黄氏发展史上,黄峭山是一位对后世族人起过重大作用的中兴显祖。他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娶有3房妻子,生了21个儿子。据传在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正月初二这一天,年已80的峭山公忽然置备酒席,广邀亲朋,大宴宾客。席间,这位性格特别的老人当众宣布一个惊人的决定:除3位夫人各留长子侍奉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独立创业。在他这个历史性决定的影响下,这个家族后来不断裂变出许多新的分支,迅速地散布江南大地和尔后的海外华人世界中,成为当今黄氏族群中族众最多、分布最广的显宗巨族。清远市域现居黄氏,亦多为其裔。上文提到的从梅县河田迁居连州星子油田的那支黄氏,应属黄峭山的后裔分支。今清远市域黄峭山的后裔,以其第二十子黄升的裔系为多,次为其第九子黄化的后代。

黄峭山第二十子黄井为郑夫人所生,他当年遵父命告别亲人故土后,携带着家室前往他曾担任过县令的江西南丰觅居,择居于该县双井头村。尔后,这支南丰双井黄氏发展成为江南著族。

南宋时,黄井的一个叫黄行密的裔孙,曾官宁宗皇帝起居郎,后因被诬亲其所亲而贬为广东始兴县令,当行至梅关时又接到加贬令,削职为民,允其择地落居。于是,黄行密一家遂在南雄珠玑巷定居下来,时为南宋嘉定四年(1211)。后裔尊他为入粤始祖。

黄行密有3子:仁远、仁逵、仁达。其长子仁远生义质、义贤。南宋祥兴元年(1278),义质由南雄避居英德乌塔村(地址在今英德望埠镇内)生道全、道广、道福3子。其后道福由乌塔村迁今英德大湾古道创居,从而成为英西黄氏始祖。他的后裔散布今大湾、浛洸、黄花、大洞、水边及清新、阳山的一些村寨,另有分支移迁肇庆罗定、广西梧州等地,人口数以万计,发祥地大湾现有其裔5000余众。

义贤的后裔由南雄迁居广府南海。元代后期,这支黄行密后裔分支中,有个叫黄文清的族人携眷及侄儿凤廷又由南海北返,择居今佛冈水头东坑。凤廷生一子黄胜。黄胜生育4子,各成房系,裔孙衍居佛冈各地,并有分支移居今清城和英东等地。今佛冈4.5万黄姓人,多为其裔。于是,黄胜遂被裔孙们尊为佛冈黄氏开基始祖。

英德沙口清溪黄氏是英德另一大黄氏支派。其开基祖黄絅,旧县志载其为江苏泗州人,但族裔都说他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并且是梅县黄氏开基祖黄僚的后代(今从其后裔所说)。关于黄僚其人的家世,彭光宇等人编著的《黄姓史话》(200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和《梅县志》都说他是黄峭山第9子黄化的后代;刘佑平编著的《中华姓氏通史·黄姓》(2000年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则说他是黄峭山第20子黄井的后裔,还有1995年龙川县政协文史委主编的《龙川姓氏渊源》亦称黄僚是黄井的后裔,英德沙口和连江口两支黄僚后裔支系则一致称黄僚是黄井的后裔。两种说法,孰对孰误,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考。本书暂从其裔所说。英德沙口黄絅裔孙提供的资料说,黄僚有5个儿子,黄絅是第3子庆寿的儿子,生活于元代,为元朝进士,元至正三年(1343)授任为英州别驾,元灭明兴,他择居于英德沙口清溪村。这个家族兴旺发达,族属散布沙口、望埠、横石塘、英城、桥头等多个乡镇,数以万计,成为英德黄氏族群中强宗盛族。

从《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看黄峭派邵武黄氏历史的传承[转]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是目前黄峭派邵武黄氏在介绍家族历史时,使用得最多和最重要的文献资料,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一部分黄峭派邵武黄氏心中的“圣典”。本人当年写《中华姓氏通书·黄姓》时,也曾引用这部族谱关于黄峭的内容。
但关于这部族谱本身的介绍,网上却并不很多。而对这种族谱的权威性和族谱内容的真实性,更缺乏必要的探讨。
为了有利于黄姓历史研究的深入,今天我想就这部重要族谱的一些问题,和黄峭派邵武黄氏的历史文献传承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广大读者和网友特别是黄姓贤达们能够参与,并多多指教。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是由福建省邵武、光泽、建阳、黄坑等地黄峭后裔,与江西省建昌、亲城、南城、沪邑等地黄峭后裔,于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联合修撰的一部黄姓族谱,共刻印了200多部,每部按《千字文》统一编号,再按编号发谱。其中从“天”字号到“道”字号107部发福建各支;“道”字号后发江西各支。
与《禾坪黄氏大成宗谱》修成同时,闽赣两省黄峭后裔还捐资在邵武南乡上井合建邵武黄氏大宗祠。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共有3卷,外加卷末,目录如下:
卷一:新序
本目
大成宗谱序
原序
鹳薮旧序
秘识稽疑
峭山公行录
凡例
家训
建祠劝捐及修谱董首领谱字号
通祠众字派
卷二:建坟祠序
坟祠图
黄家林坟图
三夫人坟图
大宗祠图
陈设图及祠记
各祖遗像及赞
源流垂丝图
卷三:源流纪姓序
源流纪实图
卷末:源流跋
新跋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最大特点,一是“确定”黄膺为邵武黄氏的入闽始祖,由黄膺取代黄惟淡;二是撰写了从上古到黄峭的传递世系。
在光绪己卯(1879年)科举人、黄峭裔孙黄希勉于光绪十五年己丑秋月谷旦所撰的《新序》中就说:“吾祖膺公自光州固始入闽,迁平洒,为始祖。三传锡公又吾禾坪鹳薮之始祖也。生有五子,其长曰峭山公,官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各生七子,共念一子,分徙就地,详载源流。”——这是以黄膺为峭山派入闽始祖之先河。
在邑庠生黄淇州于光绪十五年己丑秋月撰写的《江夏黄氏大成宗谱序》更进一步说:“(黄香之后)又十余世膺公自光州固始入闽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号曰五经先生。三传锡祖由平洒移本郡之南禾坪,地名鹳薮。此处有鹳鸟百千巢,因而居之。生五子,长曰峭山公。”——这是以黄膺取代黄惟淡,充当“五经先生”之先河。
在卷三的《江夏黄氏大宗祠部谱远祖源流纪实图》中,则详细记载了自黄帝子子昌意到第黄峭山公21子的世系,共记118世。其中,昌意为第1世,陆终为第9世,黄歇为第83世,黄霸为第90世,黄香为第94世,黄膺为第113世,黄锡为第116世,黄峭山为第117世,黄和等21子为第118世。
其中,黄峭的祖上世系为“黄辇→黄时文→黄膺→黄皓→黄任→黄锡→黄峭山”。
这个《源流纪实图》关于黄膺的记载是:113世“膺公,时文次子,名惟淡,字庆肇,号金谷。官至吏部侍郎。公自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名南洒,家焉。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曰五经先生。妣曹氏,生三子:皓、盛、桂。”——这是将黄膺与黄惟淡二人合而为一人之先河。

现在,我们来看这部《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传承关系,看它资料来源是从哪里来的。
一般来说,新修的族谱,都会标明是第几次修谱,并在新谱序中介绍它的继承情况。但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新序没有介绍这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它基本上是一次完全新修的族谱,而不是重新再修。
当然,这部新修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同样参考了旧有的族谱,这从它在谱序中保留有旧序可以证明。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一个重要参考族谱,是《鹳薮黄氏族谱》,大成谱卷一中,就保留了3篇《鹳薮黄氏宗谱》的旧序,序文作者为清朝文林郎、知江南砀山县事、三十二世孙黄华衮,作序时间也就是《鹳薮黄氏宗谱》的出版时间为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年)。
其中,第一篇序文称:“余黄氏之兴,咸相传为陆终后封于黄,因氏之。厥后为春申君,至汉则有若关内侯,有若尚书令,有若豫州牧,有若待征君,载在纲目,班班可考。而谱不敢妄援者,以荒远难稽,故略而弗书。非遗之也,盖慎之也。吾谱之作,昉于唐始祖膺自光州固始入闽,徙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为五经先生。三传而锡祖出焉,又卜处于吾郡南乡中,林木阴郁,有鹳鸟百千巢其上,因名之曰鹳薮。振振绳绳,此其兆也。四传峭山公,生子念一人。……故自南渡距今三十有二世。……窃幸先人所遗谱牒,虽经兵燹出守勿替。令取而修之,属遵旧例,从远渐近,由稀及繁……”
从所载的这篇黄华衮《鹳薮黄氏宗谱序》,可以看出三个信息:一是《鹳薮黄氏宗谱》是以黄膺为峭山派邵武黄氏的入闽始祖;二是鹳薮黄氏宗谱》本身是有旧谱传承的,三是《鹳薮黄氏宗谱》的世系,只从入闽始祖黄五经开始的,黄五经以上没有记载,因为作者很慎重,因为旧谱也没有记载。
这就是说,《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主要参考旧谱《鹳薮黄氏宗谱序》并没有入闽始祖黄五经以上的世系,这个世系,是大成谱在光绪合族汇修时,根据别的资料、别的族谱加上去的。
大成谱黄惟淡以上的世系是怎么来的呢?《大成谱》卷一所载黄纯、黄烈共同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撰写的《黄氏秘识稽颖》解开了这个迷。“(嘉庆)壬申(公元1812年)冬,吾支亲修家谱,断自惟淡公渡江入闽为初祖。余父博访抄辑旧谱,有峭山公新修家谱乘以受于子。余思焉何不知祖泽?博访同宗家谱,南陆公受姓始祖、歇公产新罗,刘公居阳夏,习仪公作家谱,惟淡公入闽。此家据礼先河后海,正慎终追远也。”原来,加入这段上古世系的,是嘉庆时某支峭山公后裔黄纯黄烈兄弟,而他们的族谱本来也是断自入闽始祖黄惟淡的。
大成谱卷一中,还有一篇署名为“大宗咸淳七年岁次辛未仲冬月文林郎知江夏康县知县周士枢敬撰”的《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和一篇署名为“吉州文天祥”的《原序》,则不知是从哪部黄氏族谱抄录而来。文天祥的谱序没有实质内容,不用讨论。而周士枢的《源流序》,则从盘古开天地讲起,说到黄帝,到“黄氏本于陆终受姓”,到“膺公字庆宣,号幽谷,唐时自光州固始入闽,徙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世号曰五经先生”,到黄峭山和他的21个儿子,“自昌意下至峭公之二十一子,乃一百一十八世”班班可考。这个源流序,就是今天大成谱的原版。这个源流序,肯定不是康熙鹳薮谱的,有极有可能嘉庆谱的(这从它的开头语“开皇辟土自出荆州,自盘古王始分日月,方有人民”,和《秘识稽疑》开头语“伏惟开皇国土出自荆州,盘古先贤,始分日月,方有人民”如出一辙,可以证明)。这个源流序很成问题,有可能是黄纯们托名周士枢杜撰的,也可能是从别的谱上抄的。具体情况,尚需要进一步考证。
现在再谈黄膺黄惟淡的问题,从《秘识稽疑》看,黄惟淡就是五经先生,这是嘉庆谱的情况,但嘉庆谱已将黄膺与黄惟淡合为一人,不过称惟淡公还比是称膺公要多。
再看大成谱所载的《鹳薮谱序》,只说入闽始祖黄膺就是五经先生,但没有说黄膺就是黄惟淡。
然而,本人却发现了大成谱主要参考的这本《鹳薮黄氏族谱》原谱,并找到了黄华衮《鹳薮谱序》原本,全名叫《鹳薮黄氏重修族谱序》。鹳薮原谱所载的黄华衮原序,与大成谱转录的黄华衮序,内容基本相同,只有关键两处不同。鹳薮原谱所载的黄华衮原序有:“吾谱之作,昉于唐初祖镡州固始入闽,徙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为五经先生。又卜处于吾郡南乡中,林木阴郁,有鹳鸟百千巢其上,因名之曰鹳薮。振振绳绳,此其兆也。迨后峭祖生二十一子。……自峭山公距今四十余世。”
对比禾坪大成谱转录的黄华衮《鹳薮谱序》和鹳薮原谱所载的黄华衮原序,我们就有极其重要的发现:旧序原文并没有说入闽始祖是黄膺,而只说是五经先生。旧谱没有说黄峭是黄五经的第几代孙,更没有提到黄锡。
由此可见,说黄膺是黄五经,和说黄锡是黄峭山之父,都是光绪十五年的禾坪大城谱篡改原文后加进去的。

综合黄峭派邵武黄氏的各种资料来看,他们自己对族史的认识,他们的历史传承,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发生如下变化:
1.在唐五代,黄惟淡派邵武黄氏开始兴盛。他们的开基始祖黄惟淡,远近有名,人称黄五经,开创了和坪黄氏以读书传家的传统。第二代黄知良兄弟,都有功名。后来又出了著名的黄峭,子孙人丁兴旺,但黄峭的名气,远没有黄惟淡大。这个时期,黄惟淡派邵武黄始属于形成和始兴阶段,对自己的历史当然非常清楚。
2。到了宋元时代,黄惟淡派邵武黄氏的发展达到高潮,人文蔚盛,出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如黄德裕、黄中美、黄遹、黄永存、黄大全、黄蒙、黄龟朋、黄公绍、黄伸、黄邦式、黄静夫、黄寄孙、黄清老等一大批学者、官员。这个时期,黄姓家族对自己的族史是非常清楚的,他们都非常重视家族文化和传统,以五经先生黄惟淡的后裔自豪,并留下了大量的墓志铭等文献。五经先生黄惟淡,不仅成为黄姓的著名祖先,也成为福建文化上的大名人,在文人学者中广为人知晓、广受人称颂。黄惟淡的后裔,与黄膺的后裔,在宋代成为福建邵武黄氏中最著名的两大支,可以说是互相辉映。
3。明朝和清前期,黄惟淡派邵武黄氏的最大特点,是人丁兴旺,但家族的功名、文化上的兴旺,似乎比宋元时期有所衰落,或者说没有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黄惟淡派的历史人物,却被写进了当地的方志,如《邵武府志》、《八闽通志》、《闽书》,也被收进《万姓统谱》。因此,至少在方志上,五经先生黄惟淡为他们的开基始祖,这是非常清楚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有这支黄氏家族的传承有序、基本上没有中断的族谱文献流传下来。
4。晚清民国近代时期,黄惟淡、黄峭后裔更加人丁兴旺发达,但其特点是本地并不特别兴旺,而是枝繁叶茂,散不全国和世界各地。光绪十五年,由福建和江西部分族人,开始进行统宗联谊合族活动,共修宗祠、统一字派、汇修大成宗谱。但是这时,出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人为的将邵武两支合为一派,于是出现了黄膺就是黄惟淡的重大历史误会。黄惟淡、黄峭这一支历史的传承,至此出现混乱。与这一混乱同时发生的,就是邵武本地的黄姓,似乎在人为扩大这种错误的影响,他们将这种错误的族谱,向闽、台、两广、江西、南洋和海外广为散发。其中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将九子公当成黄潜善,将黄潜善说成是黄峭之子黄化的后裔,至使两广闽台南洋广大以九子公为始祖的黄姓子弟,也在接受这种错误的历史。
5。现当代,黄峭派邵武黄姓出现了好的和不好的两个现象:好的现象,就是更加重视族人联谊活动,并加大对本族历史的研究和宣传,特别是对邵武黄氏宗祠、坟墓和族谱的保护,作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他们在研究中,对宋代和明代的有关黄惟淡、黄峭的历史文献,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积极去搜集和整理,相反往往采取否定的态度。不但没有纠正前人的族史错误,而且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不仅将邵武黄膺派,甚至将所有福建黄姓,都统一到黄峭派,形成了一个以邵武黄峭派为中心的福建黄姓统宗世系,在编造历史、人为造成历史混乱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们新编的世系中,仍然将另一支邵武黄氏的开基祖黄膺统一进来,但黄膺这次不是和黄惟淡合为一人,而是成为黄惟淡的儿子。黄峭山,仍然成为黄膺的第四代孙,但变成黄惟淡的第五代孙。传递世系如下:黄时文→黄惟淡→黄膺→黄彦高→黄贵华→黄锡→黄峭山。福建另一支著名黄氏虎邱黄敦后裔,也因此变成了黄惟淡的儿子,而著名的黄港黄氏黄岸后裔,则变成了黄惟淡的孙子。

注:作者为刘佑平

赵姓的演变与壮族赵姓

一、赵姓演变
造父封于赵城而称赵氏,造父的五世孙叔带在周幽王时,率子孙离开周朝迁往晋国,不但立足下来,而且繁衍成大族。自晋文公时起,赵氏家族成员在晋国政坛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后联合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定都邯郸。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的历史大舞台上,赵氏家族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
赵国之时,赵氏血脉已分为三大支,一是居邯郸(今河北邯郸)的大宗,一是居东武城(今山东武城)的平原君分支,一是居东安阳(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的代安阳君分支。

二、壮族赵姓
宋朝赐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改赵氏为最多。北宋仁宗时,广西广源州蛮侬智高起义,被狄青率兵平定,侬氏宗族大部分投顺宋朝,被赐姓为赵氏,为今日壮族侬人的赵姓祖先。《元史·赵阿哥潘传》云:“赵阿哥潘,土波思乌思臧掇氏”,即吐蕃人,先辈归附宋朝,赐姓赵氏,世居临洮(今甘肃岷县)。

壮族中以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和广西龙州的赵荣正、赵荣章最为著名。赵克广为嘉庆年间贡生,掌宁江书院山长二十余年,弟子遍布左江上游,为世人赞誉,著有《碧萝月轩诗稿》二卷。赵荣正为拔贡出身,主讲龙州暨南书院十八年,名传四方,著有《霞披书屋吟稿》一卷,流传甚广;族人赵荣章,长期任广西提督文案,著有《守山诗钞》二卷。

我的家谱

说明:我是从鳌公家谱记载的情况,将自己全家人的家谱填写下,一直追溯到鳌公,后续我会将整个鳌公家谱都写到网上,并且将自己对鳌公上去到僚公的考证结果附上,为未来的后代(不分男女)提供参考依据。

鳌公,配妻包氏,生子:益志、益惠;

益惠公,配妻胡氏,生子:琮献、琮辉;

琮献公,配妻邱李氏,生子:旭生、旭亮、旭魁、旭跃;

旭魁公,配妻李氏,生子:朝依、朝爵;

朝爵公,配妻卓氏,生子:连(又琏)中、主中、玉中、瑞中;

琏中公,配妻林氏,生子:成生、成聪、成明;(说明:琏中公是灵马新龙岜样村黄氏开山祖师,他于清朝乾隆年间搬迁到灵马,在村中生下三子,此三子的子孙就是目前岜样村黄姓家族)

成明公,配妻曾氏,生子:金其、金员;

金员公,配妻满氏,生子:维尊、善桂、德桂、龙桂、新桂;

龙桂公,配妻曾氏,生子:留昌、国昌、永昌;

永昌公,配妻朱氏,生子:在汉、在清、在建、在祥、在端、在锦;(永昌公即我的太爷爷,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他,还有太奶奶朱氏,我对他们印象都很深刻,两老都是年过90才去世,一辈子勤恳劳动,生育6子1女,女儿嫁到灵马车站。后续会记录一些关于他们的事)

在清,配妻何氏,生子:勇正、广正、敢正、甲正;(这就是我爷爷,我对他和我奶奶印象也非常深刻,奶奶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去世,爷爷目前还健在,他们还生有一女季英,即我的姑姑);

     在往下就是我爷爷家这边的人的情况,我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所有情况,无论男女,但考虑到隐私和其他相关原因,我不再公布。

探讨黄鳌公与黄僚的可能关系

说明:博客中的文章《近祖黄僚》点击查看是我从家谱中抄录的,经过我和长辈们的确认(居住在岜样村的立武的祖父从解放前后就经常去广西宾阳,他亲自看到过抄录的家谱),考虑到十几代人的流传会让人觉得生疑,而我也仅仅是对黄鳌公与黄僚关系做一些简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黄鳌公很可能是黄僚之后,请仅当作一个参考

一、家谱真实性分析

    《近代吾祖鳌公世系简况》印刷版(如下图)大约是在90年代初的时候印刷,当时是岜样村的长辈们约同片联村的长辈一同到宾阳县考证、获取原始手抄本的内容,最终形成此印刷本。因为成本很高,应该是20块钱一本,当时岜样村只买了两本,我爸爸(广正,或广政)买了一本存于家中。

黄鳌公世系宗支谱

黄鳌公世系宗支谱

从我爷爷及村中长辈,以及我小时候经常去片联(那里葬着鳌公)扫墓了解到情况,黄鳌公的家谱可能是真的,可能性约为90%。

二、家谱内容的真实性分析

1、家谱记载黄鳌公于明熹年间(即一六二0年),从广东韶州府英德县真阳都沙溪垌张岸田村(注:截止发表此文时,英德县已改为英德市,属于广东省清远市,真阳即现在的浈阳区)迁来宾州大庄村(即广西宾阳县新桥镇大庄村)安基立业。

         分析1:因为家谱没有详细的家谱志,所以更多详细信息没有记录下来。但从家谱记载的年代看,明熹年间正是明朝末期,当时正值政局动乱,民不聊生,鳌公多半是为了生计搬迁至广西(当时广西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垦);

        分析2:家谱记载的是“广东韶州府英德县真阳都沙溪垌张岸田村”,但我查了《英德县志》和其他资料,并没有找到这个地址,但并不是说家谱有问题,反而是更真实。因为原来英德县确实属于韶州府,而且英德县之前曾经叫浈阳(及真阳)。我通过查阅英德市目前两大客家黄姓,发现其中有一支也是黄僚公支脉,而他们的详细地址是:广东英德县沙口镇清溪村。考虑到古代抄录的笔误等人为影响,鳌公就是从目前的广东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搬迁过来。

2、家谱载黄僚取周氏,生五子:庆吉,庆华,庆荣,庆寿,庆安,后子孙分支海外各地,本支直系是庆寿公。庆寿公生两子:黄日明和黄千一郎,黄日明字起所,又迁居四川安县生四子:南用,南明,南振,南兰;吾祖是黄千一郎,娶妻张四娘。

分析:关于黄僚的记载,黄僚是峭公第九子黄化的后代(也有人说是第二十子黄井的后代),但从《梅州县志》和当代学者的研究,黄僚是黄化后代的可能性更大,而且目前梅州的黄氏祠堂供奉黄僚,他们大都认为是黄化之后。上面这段是鳌公家谱记载的黄僚情况,而本支属于庆寿公,我查阅了很多关于庆寿公的材料,确定庆寿公生两个儿子:黄日明(字起所)和黄千一郎,很多家谱都有黄日明的详细记载,而且他们确实是迁居到了四川。可惜的是鳌公所属的黄千一郎没有详细的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寻找,后续我将分析黄千一郎可能会是谁。

探秘姓氏崇拜的遗传学含义[转]

作者: 严家新

姓氏崇拜在本质上不过是Y染色体崇拜,那么Y染色体真的值得崇拜吗?现代遗传学给出了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的解释。

“孔子后裔”的争议

笔者在2009年3月5日出版的《环球科学》杂志上曾发表一篇科普短文,题目是《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此文在该杂志的网站上提前2天发布后,迅即被各大网站和报刊转载,并引起广泛的争议。据中新网报道,2009年3月“十大网民争议事件排行榜”的第一条就是:“孔子后裔不该姓孔”引争议,网友称看不惯“血统论”。本人高兴地看到,近两年来通过争论,谩骂声越来越少,接受其基本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对姓氏的研究,可分别从社会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个领域中,姓氏的内涵差别很大。在此笔者再次郑重声明,笔者所讨论的“孔子后裔”其实并不特别地针对某个特定的姓氏或家族,而只是一个广义的代名词。这里的孔子可以换成历史上的任何人(理所当然地也不妨换成笔者的祖先)。

笔者并不否认家谱研究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但作为遗传学家,笔者认为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过了5代以后,后裔与先辈在遗传上的关系就微乎其微了(除了某些单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所谓传承了80多代的“孔子世家谱”,从遗传学的角度看并无意义,可作为传统家谱的最佳代表进行剖析。

许多网友质问:你为何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原稿其实是在20年前(1990年)为一位孔姓书法家朋友而写,部分内容曾于1992年在《湖北卫生报》上分三次连载;此次发表时经过删节和改写。当时这位朋友自称是孔子第七十几代传人(还印在名片上)。我便开玩笑说:“按群体数量遗传的规律,过了七八十代,二千多年,孔子与你还能有多大关系呢?‘孔子基因,人人有份’,说不定孔子与我的关系比与你的关系还密切一些呢。”

后来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写了这篇文章给他看。他起初有点不服气,将文章拿回去研究了好几天,还在草稿纸上进行反复推算,最后也承认无法将我驳倒。我与这位书法家朋友有多年未联系了。《武汉晚报》的记者神通广大,居然当天就寻找到这位书法家,并请他作为“孔子后裔”发表了评论。

目前中国社会上“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仍有相当的市场,引起相当一部分人庸人自扰,过得不快活,甚至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悲剧。某些知名的 “名人之后”也未能免俗,参与“续家谱”、“联宗认祖”的各种闹剧。这些活动都是基于传统的姓氏和家族观念,但媒体的津津乐道对维持这些陈腐观念有潜移默化甚至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今世界,全球人口快速流动,不同种族之间婚配的障碍越来越少,人类基因大融合的速度和规模与日俱增。既然连不同民族间的差异都会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心目中姓氏的概念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淡化。

  姓氏的起源

传说中中国的姓氏最早全都起源于炎黄二帝。这与近期发展起来的与姓氏演变相关的分子遗传学理论倒是很吻合,该理论推测中国男性的Y染色体都来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始祖。已有研究证明,如今纠纷不断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7800年前其实共有一个祖先。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大多数姓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各个封国,当封国内的百姓都以国为姓的时候,这些同国百姓的血统可能本来就不一致。后人据《春秋》一书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由此推测姓可能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所以姓氏产生的源头就是混乱的。

有些国家的历史只有几百年,姓氏存在的年代更短。在各民族的历史上,姓氏的消失和更新都经常发生。收养、继养、入赘甚至直接改姓,都会影响姓氏与父系血统的关联程度。所以姓氏并不完全遵从父系遗传。中国最大的姓氏人数过亿,来源有上百种,用DNA鉴定,其Y染色体类型多种多样。而不同姓的人可能又有共同的来源,例如中国的100个大姓中有53个都起源于姬姓。当代日本人姓氏多达十多万,必然有大量姓氏来源相同。有关Y染色体与姓氏关系的研究只能在明确的姓氏宗族中开展。

  Y染色体崇拜

针对笔者的第一篇文章,质疑者反驳道:“孔子的后裔都继承了Y染色体,即‘姓氏染色体’。所以,没有其他人能比‘孔子后裔’更有资格姓孔。”

所以争议双方都一致承认:当代孔子后裔经遗传得到的至多仅为一条Y染色体,其他均可忽略不计。因此姓氏崇拜在本质上不过是Y染色体崇拜。那么,Y染色体真的值得崇拜吗?

目前相关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中国学者的研究也证实,现代东亚人群来源于非洲。人类的Y染色体确实永远是父子相传的,不会受到任何社会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现代人类的Y染色体都来自6万-9万年前的一个东非晚期智人男子,属于一种单倍群,又可以再细分为20种主干单倍群,编号从A到T。K单倍群形成NOPQ等单倍群在东方形成蒙古人种,其中O单倍群成为中国人的主流。

人类Y染色体是人体染色体中最短的,长度只有X染色体的1/3,而且正逐渐退化,大多数序列无实质功能,包含的遗传信息非常少。最初,Y染色体包含约1,500个基因,现在仅剩下约86个基因,只编码23种不同的蛋白质。

Y染色体上没有生命必需的基因——因而人类的女性虽然不拥有Y染色体也可以正常存活。Y染色体的少数功能基因基本上只与男性特征有关(惟一明确的与 Y染色体的缺陷有关的人类疾病是睾丸发育不良)。从功能的角度来讲,所有正常男性的Y染色体都是一样的。对Y染色体进行DNA鉴定可以发现的差别绝大多数与功能无关。

孔子的Y染色体也并无任何特殊之处,尚无任何证据证明孔子的Y染色体有特殊的优点,或与其所取得的成就有关。所以无论你是姓孔还是姓严,大家的Y染色体都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既没什么可自夸的,也没什么可自卑的。

  家谱的终结者

《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世界最长家谱”。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年,历时十多年续修的“全球版”“孔子世家谱”于当年9月正式出版,并首次将女性、少数民族、外籍人士录入,收录数量超过200万人。全谱共四集80册。

对于那些热衷于修家谱的人来说,“孔子世家谱”堪称是家谱的终结者。它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从遗传学的观点看,全球所有的人应共用一个大家谱,完全没有必要单独立家谱。

2009年10月22日《南方都市报》刊登过孔子后裔的一张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孔子后裔中有黑人、白人、黄种人。这张照片几乎可以让前述所有有关孔子后裔的争论冰消瓦解。如果黑人、白人都可以姓孔,世界上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姓孔呢?

站在支持续家谱的立场点评,新版孔子世家谱的决策者最大的失误,就是决定让女性入谱;而他们最聪明的决策,就是拒绝做DNA鉴定。

任何一个家谱如果男女兼收,考虑同时沿父系和母系的传承关系,就没有理由不将所有的地球人都收罗进来,结果只可能编制出一个全球通用的大“家谱”。如此,所有的传统家谱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有关婚姻关系的法律和社会道德观念变化很大。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相比,其不确定性要大得多,在两个世代之间其确定性能达到90%就算不错了。如果年代久远,则后代的确定性会快速递减,其结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以每传一代父子关系的确定性为90%计算,传2代的确定性为81%,传3代为73%,依此类推,到第7代就低至48%,到第80代确定性仅为 0.02%。这意味着当代每一万个名义上的孔子后裔中,仅有2人DNA鉴定可能合格。如确定性按95%计算,第80代后裔的确定性只有1.7%。即使确定性按99%计算(这实际上绝无可能),传80代后,确定性也只有45%。

这就是说,即使文字的家谱100%真实可靠,当代绝大多数“孔子后裔”也不可能检测到孔子的Y染色体。所以DNA鉴定对于修家谱来讲绝对是无事生非、自寻烦恼,万万使不得。代次越多,风险越大。凡属超过10代的家谱,从遗传学的角度都可认为是“满纸荒唐言”。

人类个体通过有性生殖将基因融合到人类群体中:个人的基因在后代个体中不断稀释(递减),与此同时个人的基因在后代群体中不断扩散。城市化、全球化使人类基因大融合的过程不可逆转,且速度之快,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孔子世家谱”虽然被一些人认为是空前绝后的传统家谱,但从遗传学的角度看,“世界最长家谱”其实毫无意义。城市化、全球化的汹涌潮流已将传统的家谱文化推向绝路。未来的“家谱”如果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也只可能是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全球通用的、动态的、大一统的家谱。

(作者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