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塔,位于武鸣县城南约一公里的渡头村边,香山河(旧称东江)与西江河汇流处,东经一百零八度十六分,北纬二十三度零八分。旧县志称该塔为武鸣八景之一。
据武鸣县志载,道光六年(公元一八二六年),武缘知县申及甫和候补知县梁源洛,将筹建该塔事奏请思恩府太守李彦章。李太守欣然批准,并决定由申及甫“督劝其事”,梁源恪和举人詹作述、武举周林璋、生员梁沛然、黄起凤、陶大成、刘幹、黄道暹、黄彦垍、刘善根等人具体负责组织施上,“董理其成”。
经过“合邑士民”一年多的艰苦劳作,塔于次年基本建成。再经过大约一年的装修、设色、搏填,一座撑天拔地的七层宝塔就于清道光八年九月正式落成了。是年九月,李彦章亲率郡行部及众属僚参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亲笔题写“文江塔”三字门匾,镌于塔门。上方还亲手书写《文江塔碑记》,命人刻于石碑上,以载建塔其人其事。惜今其文尚在,而石碑却不知沦落何方了。
文江塔建造用工浩繁,耗资数以百万计。整塔呈正八面.它心锥体形,高约四十米。共分九层:第一层,安基脚,高一米,直径九点四米,周长三十一米。底墙厚二点八米,全是矩形条石浆砌而成。中间七层,由绝大部分青砖和少量红砖浆砌。每层均架有杉木楼梁楼板,设拱门与圆窗各四弱。门高二米多,门宽和圆窗直径均为零点八米,谓之“重屋者七,以观七政;周阿者八,以通八风。”每层屋之翘檐和墙壁,雕刻着各种珍禽异兽、山水人物,漆以蓝、红、黄、紫等色彩,显得金碧辉煌。第七层原塑一魁星神象,用意是希望这尊主管文化兴衰之神,保佑武邑文风从此振兴,如同滔滔江水,长年奔流而源远流长。
据县志载,建塔之役,“用金钱五百万,伐石以丈计,伐木以千计;砖瓦之枚,涂蜜之工,与夫攻金、攻木、搏填、设色之工,皆以万计。”在当时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和起重吊装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其代价可想而知!
为什么要耗费巨资建斯塔?据《武缘图经》卷三中的李彦章写的《文江塔碑记》称:“……余乃题之曰‘文江塔’,以示兴启斯文。”又称:“其枢在水,有束扼之雄焉;其位在南,有文明之象焉。夫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今以是塔拔地而起,譬若人之自立必成而源远流长,亦犹观于长江大河而不能限其所至,则此后之人杰地灵,山高水长,当更有奇人伟士出乎其间,自有以补一郡山川之阙。”也就是说,兴建斯塔,既有束扼二水之雄,又有“兴启斯文”之喻;既给人以“自立必成”的坚定信念,又可以“补一郡山川之阙”,日后好出“伟人奇士”以辅弼朝廷,巩固其统治。
塔成之时及其以后,历代文人雅士纷纷登临览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遗篇。其中该塔董事之一的邑庠生刘善根《渡头新建文江塔》诗云:
塔势嵯峨气万千,赏新络绎渡头边。
七层盘亘干银汉,八面玲珑障碧川。
拾级自寻螺旋上,题名伫看雁行联。
文风从此同江振,会见龙山贯斗躔。
梁源讷《秋日登文江塔》诗云:
塔势凌霄汉,登临俯大荒。
环城枫叶紫,绕渡菜花黄。
江阔帆三面,天空雁一行。
乾坤秋色老,林壑满清商。
前者把塔的建筑格局、落成盛典及建塔意图状写无余。后者紧扣“秋”、“登”二字,极写登塔所得,把画面写得色彩纷呈,美不胜收,既有冲霄之气,又不乏幽雅之闲。
塔成之后五十年,武缘东乡夏黄村举人黄君钜(清同治间官居云南武定直隶州知州)在完成公务之余,顺道返里省亲,于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八月十二日舟行至文江塔下,但见古塔巍然,乔松森列;丹桂飘香,鸥鹭没灭,不觉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
欲卸轻装浅泊舟,塔形依旧枕清流。
乔松拔节临江直,丹桂飘香绕岸浮。
鸥聚百千寻夙契,明月三五证前修。
当年携壶与客醉,却换星霜五十秋。
(原注:回忆离乡已二十年了。)
文江塔,以其恢宏的气势,博得历代文人骚客的咏赞。但,有谁知道一百多年来她所亲历的坎坷际遇呢?大自然风霜雨雪的侵袭自不必说,由于朝市屡易,陵壑变迁,单是随人类社会的盛衰浮沉,它亲历的沧桑巨变就足以令人噫嘘不止的了!
塔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天下无事,内外升平,各色绅、民、人等,或登塔极目,或进香还愿,祭祀魁星神象,文江塔下,香烟袅袅。
至清季民初,社会急剧动荡,塔内楼板楼梁,大部被人拆毁,魁星神像年久失修而罢祀。一九一五年六月,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出资重行修茸,除补缺补漏外,还在塔边建造两座凉亭、一座庙宇,供人游览祭祀。至此,文江塔作为游览胜地,又初具规模了。一九二一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东兵”大举洗劫武鸣,“毁武缘县城,陈公署、黉宫、学堂外,不遗片瓦。”(见《粤西武缘东乡黄氏家乘纂》第七十三页。)文江塔的亭台庙宇,旋即毁于兵燹;残存的楼板楼梁,化为灰烬。从此,文江塔长期失修,破败荒凉。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新军阀混战不休。曾用以“观七政”、“通八风”的文江塔,此时竟被用作民团瞭望塔。一九四四年武鸣沦陷时,日寇以为该塔是我军碉堡,先派飞机炸(没有命中),再用重炮轰,但除了在第七层南面留下一个高约二点七米,宽约一点七米的弹洞作为侵略者的罪证外,文江塔依然顶天立地!
公元一九五八年,全国掀起“大办钢铁”热潮。武鸣“钢铁兵团”的一些人突发奇想,把文江塔当成高炉烧炼砄铁。据渡头、濑琶二村老人讲,当时人们奉命把大量木炭、废铁、铁矿石填入塔内,然后点火鼓风,结果把塔内壁都烧红了。最近一次修葺,检修人员发现,塔内壁许多地方已被风化成泥尘,深入塔体二至三厘米不等。幸得抢修及时,否则天长日久,恐怕要危及塔身了。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文江塔亦欣逢盛世,得以新生。早在一九八三年八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就以“武发(1983)48号”文件的形式,把文江塔列为“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划定了具体的保护范围。一九八八年六月十日,县政府又发了“武发(1988)57号文件”,重申了八三年48号文件确定的对我县文物实施重点保护的对象与范围,并对48号文件作了补充和修改。接着,从一九八八年底到一九八九年初,县政府拨出专款十一万六千多元,对文江塔进行全面维修。这是建塔以来,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一次修葺。包括:
用水泥沙浆加固塔基。安装避雷针。剔除塔内外壁上的风化部分,补以水泥沙浆,并在此基础_上将塔身上下粉刷一新。对剥落了油彩的各种壁画、瓦檐重漆一遍。用与塔体同规格的青砖补好日军留下的弹洞。挖出了长于塔顶的小叶榕树。从下到上逐层按原样重新安装了朱红色的杉木楼板楼梁。此外,还拟增设一些附属工程项目,如塔碑、凉亭、碑坊等。
本次维修工期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九日至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共一百六十六天。施工单位为广西北流县建筑工程公司。维修主体工程已于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按期完工并通过验收。修葺一新的文江塔,显得年青、隽秀,雄健挺拔。白色塔身,黄卷筒瓦、蓝色翘檐点缀得古塔熠熠生辉。李彦章亲笔题写的“文江塔”三字门匾,重新漆上天蓝色,镶嵌在朱砂红底座中,更显得古朴苍劲。长方形字碑上书“武鸣县人民政府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署上日期,嵌于塔门右边。附属工程亦正在筹备当中。一俟所有工程竣工,即对国内外游人开放。届时,游人如织的盛况,绝不亚于当年落成庆典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