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度归档:2021年6月15日

《那山那人》第十二章

寒假期间没有太多的农活,山上的草已经干枯,我也不再和阿东去山上放牛,每天只负责主要的家务,我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妈妈也知道我在努力学习,很少让我到地里劳动,直到小年那天她才让我到地里收甘蔗。

家里种的是黑皮甘蔗,属于甘蔗的一种,它的外表是黑色,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粉末,这种甘蔗和专门用来制糖的竹蔗不一样,它里面的纤维含量较低,吃起来的口感很好,而且甜美多汁,过年的时候正好是这种甘蔗的收获季节,很多家庭都会在这个时候买回去,过年期间当成节日零食。

这片地里的甘蔗是去年开春的时候种下去,平时主要的护理工作是剥除老叶、施肥和浇水,甘蔗的叶子边缘有尖锐的小齿,收割的时候要小心,否则很容易被割伤。

忙碌了一上午,把甘蔗收完后,我和大妹扛着一捆卖相不好、个别地方有坏的甘蔗往家里走,这捆甘蔗是留自家吃。从小到大自家产的东西,除了拿来供奉祖先的部分,基本都是把好的拿出去卖,把卖相差的留在家里自己吃。我以前觉得习以为常,现在总觉得好不容易过年,应该要留出一点好的来自己用,可是爸爸妈妈没有这样的观念。

我们正走着,听见阿瓦家的房子传出吵闹声,他家是一栋看起来像牛栏的泥土瓦房,支撑瓦片的木头已经被虫吃出很多窟窿。阿瓦的妈妈不是客家人,她说的话我们都听不懂,我只听得懂阿瓦的话,他似乎在在为房子的事情和他的妈妈吵架,而且吵的非常凶,里面还传出摔东西的声音。

“哥,我们快点走。”大妹叫我加快步伐离开。

离开阿瓦家的房子之后,大妹告诉我:“村里要给阿瓦他们家发补助,用来修建新房子,他们家这栋泥房子已经快倒了,属于村里的危房。正好阿瓦今年回来看他妈妈,阿瓦似乎不想要这个补助,所以和他妈妈争吵了起来。”

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村里的小孩都害怕这家人,特别是害怕阿瓦的妈妈。阿瓦从小就和妈妈相依为命,他的爸爸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跑走,也有人说在外面死掉了,他们家有地,并不至于会沦落到讨饭的境地。

阿瓦从小就很孤僻,他不和村里的任何人玩耍,有些大点的后生会在后面取笑阿瓦,他的妈妈听见阿瓦被欺负就会拿着木棍过来,所有人都四处跑开,我并不会取笑阿瓦,可是看到他妈妈凶恶的样子,也跟着逃跑。阿瓦小学毕业后在家帮他妈妈种了两年地,然后就自己跑出去打工,开始的时候每年都回来,后来过两三年才回来一次,回来的时候西装革履,头发是港片里男主角的样子。今年村里把他们家列为经济困难户,这样就能让他们搬出那间危房,阿瓦似乎不愿意被列为困难户,可是他自己又拿不出建房子的钱。

阿瓦家有一个果园,种有一大片土番石榴,每年总是硕果累累,村里的青年经常去偷果,阿瓦的妈妈发现后,每次都骂得非常凶狠,甚至还会拿棍子来追打偷果子的人,有几次我和阿东赶牛下山,看见她一直追到后山。每逢中秋节番石榴成熟的时候,阿瓦的妈妈就会带到街上去卖,偶尔不好卖就在池塘边的大苦楝树下售卖。每年这个时候,爸爸都会给我一块钱,去和她买两斤番石榴,她似乎认得我,别的小孩来买番石榴的时候,她直接一把抓起果子,轮到我时,她却总会挑几个又大又黄的番石榴。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听爸爸说村里已经定了要给阿瓦他妈妈盖房子,就建在他们家的番石榴园里,砖头和水泥都已经准备好了,过完正月就开工,谁也不可能阻挠。

我希望阿瓦的妈妈能早点住进她的新家,这样离她的番石榴园也很近,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敢去偷她的果。

过了小年之后,村里的年味就越来越重,外出广东打工的人们陆续回来,白天时不时听到小孩放鞭炮的声音,傍晚的时候也会有个别人家拜祖宗堂放鞭炮。这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把一年收获的农产品、养的鸡鸭鱼拿到街上去卖,而我妈妈就更忙了,不仅要收获地里的农作物,还要到街上去卖水果,每年这个时候是生意最好的时候。

我现在对过年似乎已经没有特别的感觉,也许是因为长大了,或者是已经太习惯,还可能是现在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么盼望新年到来。不过弟弟妹妹却比我兴奋,他们约好时间去逛街,买鞭炮、玩具,一整天都跑来跑去玩得一塌糊涂,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欢乐。

除夕一大早我就起来,爸爸已经把榨粉买回来,这是我们家的传统,除夕的早上吃榨粉。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吃榨粉,我当然更是爱不释手,往粉里伴上一点辣椒酱,我一次性可以吃下三碗。吃完粉后就开始分工忙碌准备过年,爸爸送猪肉到店里去卖,妈妈上街卖剩下的一批水果,我和弟弟负责贴春联和劏鸡劏鸭,大妹和小妹负责打扫地和洗菜。

我把祖宗堂上面的香炉拿下来,每年都要更换里面的灰烬,这些灰烬是用当年的稻谷杆烧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我还顺便清扫祖宗堂的香灰,接着就是贴春联和门神,从一楼到二楼,一直到猪圈和牛圈,弟弟全程都跟着我,他很喜欢给我打下手。

今年除夕我和弟弟拜神社和拜祖宗堂,我带着弟弟一起到村口的神社去拜神社,太爷爷说这个神社原来是宗祠,它和黄岜村的年龄一样,在六十年代破四旧活动中原来的宗祠被拆掉。改革开放后重建,那时候村里非常穷,只是很简陋地用砖头砌起来,神社旁边的榕树当时也被砍掉,现在这两棵是重建神社的时候补种。

拜完神社回来就拜祖宗堂,祖宗堂上的神龛是几年前搬进新房的时候爸爸到县城让人专门定制,材料是塑料,爸爸说可以留上百年,上面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位”,两边是“黄门堂上,一派宗亲”。小时候我一直不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直到上初中,才知道“天地君亲师位”是古代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民间将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这也作为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是传统敬天法祖、孝敬长辈、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黄门堂上,一派宗亲”指的是黄门堂上历代一派宗亲都在这里,所以这里是所有黄家祖先的牌位,这种方式非常取巧,一句话就把所有祖先都排在这里。

客厅的桌子奉上煮熟的整鸡,两边放两碗米饭,摆上五把筷子、五个勺子,勺子用来斟酒,我不知道为什么是数字五,或许是觉得这个数字很好。一切摆好之后就开始第一次作揖,全家人都参加,一般这个时候,我妈妈总会像外婆一样嘴巴里念叨着吉利的话。

过了几分钟,再斟一次酒,再次作揖,就可以放鞭炮。这时候大妹提醒妈妈:“妈妈你忘记给床婆放鸡腿。”

妈妈神色紧张:“怎么不早的提醒我,我竟然忘记这么重要的事情。”

说完她赶紧到厨房盛一碗米饭,装上一只鸡腿,拿到房间的桌子上放好。床婆是主管卧室的神仙,每年都要供奉她,这样可以保证睡觉安稳,如果忘记供奉,家里有小孩的话,小孩就会哭闹,这是床婆在提醒房屋主人供奉。妈妈最看重供奉床婆,里面有专门的香炉,外婆平时来做法的时候就是在床婆的香炉前面进行。

我把鞭炮拆开后放到门口地板上,弟弟点着一支香,他既兴奋又害怕地去点鞭炮。一阵爆竹声后,最后一次斟酒和作揖,就给祖宗烧纸钱,妈妈说谁想来年祖宗保佑多一点就过来多烧几张。祖先拜完后,爸爸已经在厨房把其他菜切好,我们就等着吃年夜饭。

“今年很冷,我们打边炉吧。”妈妈建议,全家人都一致同意。

我们把火锅叫打边炉,这是客家话里的说法,这种说法是从粤语引入,我听太爷爷说我们更早的祖先原来就住在广东梅州一带。寒冷的冬天里,过年非常适合打边炉,打边炉吃得更香也更多。

除夕夜,我和阿东带着弟弟妹妹们打灯笼,放烟花,各处跑,村里家家户户都亮起路灯,小孩们走在外面不再害怕。

 

大年初一行大运,我和弟弟妹妹一起走家串户,太爷爷这一支族群太大,直系三代之外的家庭,我和弟弟妹妹只是到到伯公家和太爷爷家走一圈,给长辈拜年,顺便领压岁钱,拜完一圈后我回家看电视。

午饭过后不久,阿年的爸爸来我家做客,按辈份我叫他大哥,我倒了一杯茶递给他:“阿龙哥请喝茶。”

“这是压岁钱,今年中考加油!”他接过茶后,从口袋摸出一个红包递给我。

我和去年一样接过红包并道谢:“谢谢大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听说今年你又拿到全校第一,这个成绩不错,特别是在初三的第一个学期,看来今年的武缘高中有戏了。”应该是阿年跟他提到我的成绩。

我回答他:“上学期是拿到第一,不过这个已经成为过去,关键还是要看下个学期的中考。”

“我下个学期让阿年多跟你请教,他怎么考也总考不好。”

“没问题,我可以和他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

阿年是去年中考,他的成绩太差,没法达到市里普通高中的择校生分数线,所以阿龙哥让他补习一年,今年将会和我一起中考。

阿龙哥属于三大家族的另外一支,他是黄岜村里最能赚钱的人,他的爷爷原来是黄岜村的地主,改革开放之后,他爸爸给他一笔钱到外面去闯荡,他先是做草席生意,挣到了第一桶金。后来他和其他人投资矿山发了大财,现在已经做了矿山的老板,他们现在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邕城。

阿年的爸爸妈妈一直都是在邕城,他和他的爷爷奶奶却留在老家,住在镇上。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家的小孩不到邕城去上小学和初中,也许阿龙哥觉得孩子留穷苦的地方生活,这样才会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幸福。阿年的哥哥以前也是在一中上学,他的哥哥高中的时候才到邕城上高中,最后进入大学里的本科独立学院。

阿龙哥坐了一会儿之后就离开,我把他送到门口,等他走远后我拆开红包,里面放着五十块钱,这是我从小到大拿到最多的压岁钱。

初二早上,我应阿龙哥的邀请,到他家和阿年交流学习心得。交谈中我感觉阿年其实挺聪明,就是初一和初二玩得太疯,落下太多功课。我按科目把我的学习方法和一些技巧跟他讲了一遍,他很快就领悟到一些窍门。阿年的妈妈非常热情,三番五次要求我在她家吃完饭再回去,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得以脱身,今天是初二,我得赶紧回家帮爸爸劏鸡和拜神。

我一直听到村里人的很多闲言碎语,说阿龙哥有钱之后忘本,也不回来捐献钱支持村里修路、帮助村里老人,我一直也以为他们家的人就像影视作品刻画的吝啬地主一样一毛不拔。

今天我在他家里却感受到了彬彬礼仪和热情好客,他们更没有所谓的有了钱之后的趾高气昂和高高在上。村里的路和各种公共设施,这些本来就应该是村委的责任;至于村里老人和各种弱势群体的福利,我想起好几年前村干部在村口墙壁上用红漆涂下的十个大字“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现在这些字还一清二楚地在那里闪着耀眼的红光。

《那山那人》第十一章

这里的冬天很少到零下,可是如果下起雨来,哪怕气温达到十几度,天气也是冷得让人难受。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本来就很差,二中又是新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就更差,春夏秋冬,男生和女生都洗冷水澡,女生有专门的澡堂洗澡,她们有时候还可以到饭堂打热水洗澡。

男生则没有澡堂,靠近男生厕所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圆形大水池,水池有一圈水龙头,男生就是在这些露天的水龙头洗澡。每天课间操一直到晚饭之前,男生陆续来这里洗澡,大家都是把上衣和裤子都脱下,穿着短裤洗澡。洗完之后,大部分男生会到旁边的男厕所换下短裤,也有部分男生懒得到厕所换,直接在背靠路边的另外一个半圈换,先把身上湿裤子的水尽量拧干,然后穿上干短裤,最后把湿短裤从其中一个裤脚换出来,更换的过程中干短裤会被弄湿,不过等到洗完衣服的时候就已经干得差不多。刚上初中的时候,我被这种换短裤的方式惊呆了,也不知道学长们是怎么完成这个操作。阿丹学得很快,他专门在宿舍给我们演示了过程,我才学会这个方法。

现在我已经习惯春夏秋冬洗冷水澡,不过在特别寒冷的天气依然觉得冷得打哆嗦,有时候还刮着西北风,用阿克的话说:冬天里能够站在圆形水池洗澡的人都是硬汉子。以前每次洗澡冷得打哆嗦的时候,我就会去想科学家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都是要受尽磨难最后才能够成才,我这点冷不算什么。今天我在冷风中洗澡的时候,想到如果笛卡尔在二中这样的寄宿学校,或许早已经病倒好几次。

今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冷,前两天又下着雨,湿冷的寒风无处不在,穿多厚的衣服都没有用,这些寒气无孔不入,只有待在被窝里最暖和。不过早上灯一亮我就飞奔下楼,来到水池边上去看我的自制冰块。我在附近的草丛里找到了昨晚放的口盅,用手摸了一下里面,水的表面果然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这阵子晚上的温度可能会达到零度以下,这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同学们当中都在流传着晚上放水到外面可以结冰的事,昨天晚上我专门到阿新的家里看天气预报,说夜晚的气温会降到零度。

我第一次做成冰块,学生开始陆续下来刷牙洗漱,我看见阿定,朝他兴奋地挥了挥手:“我成功了!你看这是我做成的冰块!”。

“真神奇,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试了两天都没有成功。”他用手指往口盅里摸,手指用力压了一下,薄薄的冰面就裂开。

“你放的水太多,我只放了一点点。”我很得意地告诉他这个秘密。

处在北回归线的我们很少看到过自然形成的冰块,我在小学的时候见识过冰雹,那次冰雹下得很大,最大冰雹有乒乓球那么大,那场冰雹把家里的三华李和三月李全都打掉。我听奶奶说二十多年前这里非常罕见地下过一场雪,这给予我一个期盼,希望能够亲眼看一次下雪天,可是迄今为止都没有见过。

这几天的天气又给了我很大希望,期待能够看到一次下雪天,课间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是否会下雪。

阿丹带着颤抖的声音说:“以后有了钱,冬天的时候,我要去北京看一次雪。”

阿克又打击他:“你这个小身板,要是去了北方,早就被冻死了。”

“下雪的时候其实不冷,物理课本说到凝固吸热,报纸上也说下雪天并没有那么冷,所以大家可以出来玩打雪仗,倒是雪融化的时候会非常冷。”

阿丹从我的话中获得极大安慰,他很开心:“我相信知识渊博的阿靖。”

阿强补充:“下雪应该去东北看,听说那边的雪下得又多又大,会有鹅毛大雪。”

“东北太冷了,小心耳朵被冻掉,我们村有去东北打工的说,冷得耳朵冻掉了都不知道,撒尿出来马上变成冰棍。”阿宝很自信地说道。

地理课本上讲过东北的位置,我对那里没什么概念,只知道中国最北端的地方漠河就在东北。地理老师还说东北曾经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那里半年的时间都在下雪,冬天没有绿色带叶子的蔬菜,只能吃大白菜、冬瓜和南瓜。

转眼就进入腊月,跟往年一样,天气只是冷得让手长冻疮,却没有下雪。再过两周就到期末考试,班主任说这次考试非常重要,课程都已经全部学完,这次考试是检验中考能力的一次机会,我非常重视这场考试,我不能再像期中考试那样,这次的目标还是要拿到全校第一。

接下来两周时间,我不再跑步,不再读课外读物,也不再去阅览室,我也学其他更勤奋的同学,每周只有周日上午自习完之后才回一趟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我能感受到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拼命,特别是平时成绩排在前面的那几位。

期末考试终于到来,我觉得自己准备非常充分,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到位,我要一洗期中考试的耻辱。

第一天上午和下午分别考完语文和政治,我写完题目之后又检查了两遍,一直到考试结束才交试卷,我曾经听说上一级那位中考全镇第一的学长总是会提前交卷,我知道这个并不适合我。

每次考完试我都会自己来到操场旁边的几棵苦楝树下休息,调整自己的状态,我不想和同学们讨论答案和考试情况,这样可以避免自己被已经考完的科目干扰,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快两年,效果非常好。

我正看着树上的叶子发呆,发现阿扁慢慢走过来,他是政治科代表,去年开始他总是能在政治考试中拿到一百分,这让我内心羡慕、甚至有些嫉妒。后来我发现他把知识点写在字条上,几乎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在背题。阿扁完全地落实政治考试的应对最佳策略:所有的科目里面,只有政治完全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他其他科目成绩并不好,通过政治可以把总分拉高不少。

我很佩服阿扁在政治科目上的努力,不过我没法做到和他一样,因为中考总共有六个科目,每个科目都要兼顾,而且我也相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劳逸结合,他可以不午休,如果我不午休就会导致晚自习的效率非常低下,思考数理化题目的时候会感觉大脑僵化。

我和他打招呼:“你也过来了。”

“是的,这个地方很好,可以避免和同学们讨论考试答案。”

看来他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我们两个人坐在那里,谈论的话题都尽量避开考试和学习,一直到午饭时间,我们就一起走过操场,到饭堂前的空地吃饭。

考试一共进行了三天,数学和物理我回答得非常好,我觉得应该可以拿到满分,最后一天下午考完化学科目之后我和阿定一起去跑步。

“我觉得这次考试题目的难度适中,大部分科目我都提前做完并进行检查。”我怀着很放松的心情对阿定说,终于可以和大家讨论考试情况了。

“我的数学考得不太好,最后一个题都没有写完。”

我安慰他:“这题比较难,得结合坐标系和一元二次方程才能解开,我最后几分钟才解出答案。”

他听完后觉得轻松了很多,他觉得如果我都那么费劲,那么几乎没有多少人能答完数学题。

我们一路聊了其他科目的情况,两个人的答案都差不多,这让他觉得放松了不少,在他眼中我的答案就是近乎标准答案。

 

每个学期最放松的时刻就是考试结束后的这一周,没有功课,没有作业,也不用复习,几乎没有任何学习压力,阿定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一周。除了做老师发下来的寒假作业,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数学与哲学简史》,今天讲到阿贝尔和伽罗华,他们成功地解决了一元高次方程的公式解问题。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元二次方程,通过求根公式可以很快地获得解,我从百科全书上了解到一元三次方程和一元四次方程有根式解,一元五次方程则没有根式解。

“关于一元五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数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将近二百五十年都没有结果,最后被挪威的数学家阿贝尔成功解决,阿贝尔证明了一元五次方程没有根式解,并且第一次研究椭圆函数,而椭圆函数最终为解开费马大定理指明了一条大路。”

“彻底解决方程根式解问题的人是著名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成功证明了一元五次及以上方程都没有根式解,并且极具原创性地开创了数学的一个分支群论,群论是近世代数和数论的基石。伽罗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除了继续他的数学研究,还参加了政治活动,他强烈支持共和主义,最后年纪轻轻就死于一场决斗之中。”

读到这里,我发现自己也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却才第一次听说群论、椭圆函数,这些概念对我来说犹如天书一样,我对自己的理想不禁又有几分犹豫。不过我用从杂志《读者》上看到的一个词安慰自己,那就是:大器晚成。历史上确实也有很多科学家和数学家很晚才做出成就。

期末考试结果出来了,数学和物理两门课我都拿到满分,总分全校第一,我松了一大口气,我走出了自己的“中世纪”,看来竞赛这样的野路子似乎并不合适我,还有一个学期,我继续努力,争取拿到理想的成绩。

阿定没有如自己的愿望,他没有考进全校前十名,我安慰他:“没关系,还有一个学期的复习时间,你这次的数学已经进步了,下学期把化学、政治再提高一点就可以。”

“希望如此,我还是很羡慕你,总是能够通过努力后,如预期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过,我也会努力的。”

接下来两三天是期末总结,各科老师发试卷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班主任总结一个学期的情况,每个人写自己的学期总结和心得,这两年多来都是如此,等到全校评优秀、发奖状之后,就放假了。

收拾完东西,我和阿定一起骑车回家,路上他问我:“你寒假有什么计划吗?”

“我打算在家的时间,早上和晚上都抽时间复习这个学期的内容,这样避免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忘掉。”

“我也有这样的打算,必须得下定决心抽时间学习,不然真的要后悔了。”

我们聊着聊着,就来到了黄岜村的村口,我和他道别,转弯进村,不一会就回到家里,寒假开始了。